“南海Ⅰ号”数字考古探索入选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集

南方+

9月17日,2025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在西安举行,论坛现场正式发布《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案例集(2025)》。其中,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报送的《数字鲸落——“南海Ⅰ号”数字考古探索》成功入选,成为全球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的代表性实践案例之一。

海报

据悉,此次案例征集活动由世界互联网大会主办,中国文物报社具体负责实施。活动启动后,共收到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项申报案例,内容涵盖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利用、考古研究等多个核心领域。经过多轮严格评审与遴选,最终从众多申报案例中精选出40项兼具代表性、创新性与推广价值的优秀案例。这些入选案例不仅全面展现了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场景,更为全球范围内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提供了可借鉴、可参考的实践经验。

为全球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作为此次入选的重要案例,《数字鲸落——“南海Ⅰ号”数字考古探索》以“南海Ⅰ号”沉船本体及18万件(套)船载文物为核心载体,深度挖掘其背后承载的千年海洋文明印记。

该沉船不仅是迄今全球科学打捞沉船考古中,历史最早同时体积最大、文物最多、保存最好、价值最高的海洋文化遗存,更堪称一座“水下文化宝库”——其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科学与艺术价值,如同深海“养分”般持续滋养多学科发展,为历史学追溯古代海上贸易脉络、考古学探索宋代造船与航海技术、材料化学分析文物制作工艺、艺术史研究古代器物美学、海洋科学探究古海洋环境、海洋工程优化水下遗存保护技术等领域,提供了跨学科研究的鲜活样本与重要支撑。

从20世纪80年代被意外发现时的初步探查,到21世纪初创新实施整体打捞以规避原址保护风险的关键突破,再到后续在室内可控环境中开展全面保护与精细化发掘的系统推进,“南海Ⅰ号”的每一步探索都不仅刷新着中国水下考古的技术高度与认知边界,更以“数字赋能保护”“多学科协同研究”等创新实践,为全球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升级与实践路径优化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中国方案”,作为“数字鲸落”引领着该领域发展的时代方向。

打造了“三位一体”的全面保护发掘案例创新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介绍,在“南海Ⅰ号”的发掘过程中,数字技术始终发挥着关键赋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三大核心方向——

首先,搭建非接触式空中智能测绘平台。团队研制出国内外首个集成双向天车、激光扫描、摄影测量等多传感器于一体的空中智能测绘平台,依托高精度工业级控制网的统一坐标基准,实现毫米级、非接触、多视角、智能化的空间数据快速获取与构建,大幅提升了考古发掘的精细化作业效率。

2016年暴露“南海Ⅰ号”船货分布全景

2016年暴露“南海Ⅰ号”船货分布全景

其二,创新“整体打捞+室内发掘+实时数字化”模式。通过将“南海Ⅰ号”沉船整体迁移,有效规避了原址保护面临的风险;在室内可控环境中开展精细发掘,同时全程进行实时数字化记录,既能及时捕捉文物堆积层位的细微变化,又能快速生成时序空间数据,完整留存考古发掘全过程信息,为后期开展回溯研究、虚拟复原与成果利用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

2023年8月“南海Ⅰ号”考古发掘全部结束后船体的点云数据

其三,构建“数据关联-动态保护-场景重现”三维体系。以“时空坐标+文物属性”为核心纽带,打破数据孤岛,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智能联动;借助变形监测系统,构建起“智能感知-动态识别-精准响应”的保护闭环,推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从“被动监测”向“主动保护”升级,为沉船结构安全筑起坚实的数字化防线。同时,基于数据库资源,通过VR技术还原“沉船原貌-发掘过程-文物堆积”的动态场景,让用户可沉浸式追溯单件文物的原始位置与层位关系,为考古叙事提供了“可交互”的数字载体。

不同类型酱釉罐的空间分布与统计可视化——时空坐标+文物属性下多源异构数据的智能联动

不同类型酱釉罐的空间分布与统计可视化——时空坐标+文物属性下多源异构数据的智能联动

院方表示,此次“南海Ⅰ号”相关案例的入选,不仅是对其数字考古实践的高度认可,更凸显了其为水下考古领域提供的可复制经验:一方面,构建起全面保护发掘的全流程数据闭环,形成“考古发掘、现场保护、展示利用”的完整数据链条,确保遗存信息全程可追溯;另一方面,创新多学科协同模式,打破考古与技术领域的壁垒,组建考古学家与工程师共研团队,让技术研发精准对接考古实际需求,有效避免“技术过剩”或“需求错配”问题。此外,在长期协同实践中,还培育出一批兼具考古专业素养与数字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数字考古技工”,为行业发展储备了核心力量。

未来,团队将在“南海Ⅰ号”数字考古探索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考古人工智能应用实验室”的技术优势,通过AI技术辅助水下文物考古数据的室内整理与挖掘工作,全力打造“AI+水下考古”的创新模式,为全球水下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研究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南方+记者 黄堃媛

通讯员 黄青松

图片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编辑 张茵 冯颖妍
校对 符如瑜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