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维辰
6月10日至11日,17家重点车企公开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9月15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汽车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倡议》,呼吁汽车整车企业不折不扣践行账期承诺,“不利用大企业优势地位侵害供应商利益”,构建“整车—零部件”协作共赢发展生态。
账期,是供应商向采购方供货后到采购方实际付款的时间周期。
车企买了东西隔段时间再给钱,看起来只是企业间的商业行为,却备受主管部门重视——7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开通“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线上问题(建议)反映窗口”,受理中小企业情况反馈。此次《倡议》发布后,工信部有关人士随即发声:整车企业应着眼长远,加强与供应商企业的互利共赢合作,相互扶持、相互成就,共建良好发展生态,共促产业高质量发展,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资料图。图源:新华社
缩短账期,究竟意味着什么?
2023年以来,汽车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陷入“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怪圈。车企普遍面临现金流压力,许多便通过延长账期的方式,无偿占用供应商资金,一些车企还趁机压低采购价格。2024年国内上市车企平均应付账款周转天数达182天,部分车企的账期甚至超过240天。
当供应商受到利润、账期的双重挤压,可能出现偷工减料、降低品控标准等现象,冲击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还可能导致中小供应商倒闭,进而引发关键零部件断供,全行业发展可能被迫延缓。
最近,个别供应商产品质量问题引发充电宝行业地震,就可视为充电宝行业“内卷”之下,对链主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形成了挤压。
同理,汽车行业竞争压力向上游供应链转移,也该警惕安全风险:一个车有上万个零部件、几百个供应商,只要有一个供应商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车质量,危及产业体系安全稳定,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
故而,支持重点车企高质量践行供应商账期承诺,绝不仅仅是引导车企早点给钱、减轻供应商资金压力这么简单,而是提前“排雷”、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之举。
9月,18家上市车企半年报悉数披露,在公布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的11家企业中,仅5家周转天数同比缩短,6家有所延长。
在更早的8月中旬,亦即“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承诺的首个60天履约节点,也有媒体调查发现,与大型供应商的结算情况相比,更多中小供应商表示车企60天回款难以落实。一方面因中小供应商缺乏议价能力,就算车企转嫁资金压力甚至违约,也只能“硬吃哑巴亏”,不敢到工信部线上问题反映窗口投诉;另一方面,供应商整个供货付款流程较长,包括交付、验收、开票、支付四个主要环节,车企可以操作拖延的空间较大,比如,在账期到期后,供应商收到的可能不是现金,而是银行承兑汇票乃至商业承兑汇票。
相较于17家车企6月所作承诺,《倡议》细化了60天账期起止时间、验收周期、支付货款比例等关键点,有助于引领行业企业将账期承诺落到实处。
不过,在仍有部分车企营收利润双下滑的背景下,他们是否有意愿、有能力兑现“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承诺?不得不承认,缩短账期是个长期工程。与此同时,这场“现金硬仗”也考验车企内部财务、采购、生产等部门之间的协调。好在目前已有车企交出账期“高分答卷”,个中方法值得借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