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放弃追究西贝,预制菜风波如何收场?

南方评论
+订阅

文丨默 达

这几天,罗永浩与西贝之间的争论持续发酵。先是各路媒体纷纷下场,深扒西贝后厨,采访知情人士;随后是网民对“预制菜”安不安全,如何监管争论不休;9月15日,西贝就消费者反馈的问题集中致歉,并表示将改进菜品做法,罗永浩则发文称“放弃进一步追究”

西贝“示弱”了,有人认为,预制菜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事实证明中国消费者仍无法接受预制菜;有人认为,真正受伤的是餐饮行业,平均成本向上浮动,消费者也将承担代价。事实真的如此吗?

此次争论中,西贝集团及其创始人贾国龙咬定“西贝不是预制菜”;罗永浩虽然以“西贝用预制菜,太恶心”挑起论战,却也并未全盘否定预制菜,而是抨击西贝的“中央厨房”模式言过其实;网友们愤怒归愤怒,但评论区也有理性的声音:“令人生气的不是预制菜,而是预制却要卖现炒的价格,是餐饮企业变着花样欺瞒消费者。”

预制菜,似乎是“躺枪”的,但被放在阳光下审视,绝非坏事一桩。经此一役,许多消费者发现,预制菜相对健康安全,早已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部分商场有不允许使用明火的规定,使用预制菜可以提高效率;更有人全网寻找优质的预制菜产品,希望在家也能做出餐馆的味道,也规避了“中间商赚差价”。说到底,遮遮掩掩不如大大方方,自觉接受监督与比较。

图源:西贝官网

图源:西贝官网

至于餐饮行业如何受伤,更是无稽之谈。风波发酵的第二天,海底捞等多家餐饮企业作出调整,在菜单中增加预制食品标识,食品行业的“潜规则”正在被打破;坚持“新鲜现炒”的馆子生意依然红火,网友口中的“预制菜之王”萨莉亚也并未受到波及。争议实际上提升了行业区分度,更好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若说因为不能悄悄使用预制食品,某家餐馆就开不下去,那只能证明原本的经营就有问题。可以预见,餐饮行业将经历一次彻底的洗牌,无论预制还是现制,真正能留下来的,是质优价廉、受消费者信赖的产品。

要说真正受到波及的,或许只有西贝自己。本打算“硬刚到底”却“光速滑跪”;发出道歉公告又撤回修改;自信满满接受监督却又停止开放后厨……西贝最近的操作有点“迷”,生意有些“惨”,表面上是用于营销的那套话术圆不回来,实则自己把自己置于消费者需求的对立面,钻进了对抗的牛角尖。通过公关话术维护品牌形象无伤大雅,却不能失掉做餐饮、做服务的初心。

一场争论不能只带来一地鸡毛,总要留下些实质性的成果。西贝提出了菜品整改的初步方案,也变相证明了不是不能做好,只是在舒适区待了太久;网友呼吁“开放后厨”成为餐饮企业的标配,而非在危机公关中自证清白。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能否借助这次争议的热度,让预制菜“国标”更真实地反映消费者的意愿,让食品安全的呼声落实为行动?

编辑 毛帅楠
校对 叶枫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