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音”,与您准时相约。
在美食综艺《一饭封神》的激烈舞台上,总是穿着白T恤、脸红红的大厨David黎子安意外成为大众的焦点。
当其他厨师为调味争得面红耳赤时,他悠闲地打着圆场;当众人精心挑选高级器皿时,他径直走向过时的不锈钢餐盘;比赛之外他还时不时来点小“调皮”:在上菜前用餐车“碰碰车”的方式缓解对手的紧张,在评审试吃的等待过程中突然做起了羽毛球挥拍的动作,还在要进入评审间时玩起了躲猫猫。
李诞在社交媒体上评价黎大厨说,“有机会大家一定去吃吃他的菜,见见这个人,像一件艺术品。”
01
如今55岁的黎子安在餐饮界并非泛泛之辈,他的餐厅连续八年入选“亚洲50最佳餐厅”。但他似乎又很随性,总是在最后时刻才“憋出”菜单。面对观众的热议,黎子安用生硬的普通话坦言他“从未想过自己会火”,就好像他在年轻时也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厨师。
黎子安的餐饮经历漫长而曲折。童年时,他随家人去到美国,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艺术和艺术史,却因为对烹饪的热爱走进厨房。他从在小餐馆打工、靠免费实习获得机会,最终在中国香港开出属于自己的餐厅。
黎子安的职业偶像,是法国名厨艾伦·杜卡斯。杜卡斯曾说,“最难教的并非烹饪技术,而是一个厨师应有的态度。”
节目中抽盲盒时,黎子安抽到了荣叔给他准备的一碗米粉的食材,擅长西餐的他说“自己想死的心都有”。冥思苦想后,他默念着:“不行,我还是做点别的吧。”于是,一份充满想象力的料理又做出来了。
02
如今年过半百的黎子安过着极简而规律的生活:早晨打乒乓球,去街市采购,与相识20年的商贩闲聊;中午准时到店,倒一杯威士忌,钻进厨房开始工作;空闲时去渔场和渔民一起出海捕捞,听老人讲述旧时趣闻。
参加综艺节目对他而言是个意外。“或许因为餐饮生意变差,或许想走出舒适圈看看别人如何工作——我自己也说不清。”当嘉宾刘嘉玲问他“有什么理由才能把你请来”时,黎子安说:“其实我每天都在怀疑人生。”
不断尝试新的东西,体验人生,随心而行,这是他的人生哲学。
节目中,他微醺发呆的样子被观众戏称为“扫地僧”,但他真正思考的,是新一代厨师面临的挑战:“我有一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朋友,他们如今的生活已经非常富足,却依然勤恳工作、毫不松懈。我想,这种状态本质上源于他们成长的环境——那段物资极度匮乏的岁月,在他们心中埋下了深深的不安全感。即便一天的工作结束,他们仍会选择坐在街头,吃一份简单的小吃,那种味道是他们与艰苦岁月之间真实而鲜活的联结。”
在他看来,真正的好味道往往简单清淡、恰到好处。黎子安常说,别人总觉得大厨们的日常三餐一定吃得很挑剔,但美味就藏匿在街角巷尾中,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不再寻找新鲜刺激,而是一些熟悉的老味道,并在其中得到慰藉。
03
有人将黎子安比作“厨师界的王家卫”,极致随性但又有着自己的艺术追求。
在“人生料理”主题中,黎子安做了一道鸡饭,在当中加入咖喱。他回想起当年家中唯一支持自己转行当厨师的是外婆。“小时候,我们一起去菜市场,一起做饭,好像全世界只有我们两个人那样。后来,她搬到了温哥华,由于机票很贵,我会在休假时开一天的车去看望她。”每一次,外婆都会做他从小最喜欢吃的咖喱鸡。“那个充满椰浆、蒜香、咖喱、蔬菜的味道,从未改变过。”黎子安说。
黎子安说,现在外婆不在了,可他还是会经常做咖喱鸡,“味道可能不一样了,但每次做的时候,都觉得外婆在身边。”
节目之外,黎子安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像老朋友一般回复网友的评论。
图源:黎子安社交账号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黎子安的存在,像一股清流。他用30年的厨房生涯证明:成功不是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而是在自己的节奏里,把日子过成喜欢的味道。
就像他说的:“我这一辈子,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就是喜欢做菜,喜欢待在厨房。我觉得这样很好,很踏实,很开心。”
人这一生,若能寻得一件真正心之所向的事,并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便已足够。
不必勉强自己迎合“外向”的期待。只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厨房”,安静而专注地耕耘,终能烹调出独属于自己的人生滋味。
今天的“+音”到此结束,感谢聆听。
来源:综合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
主播:罗媛
录制:黄泽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