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在2025医院合作与发展羊城国际论坛县级医院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整合型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构建与研究——粤北地区试点建设》(下称“新书”)正式发布。该书以粤北地区医疗卫生机构为样本,聚焦优质医疗资源不均衡与人才短缺等难题,提出“人才良性循环的整合型发展平台”等解决方案,并结合多地实践案例,为全国基层医疗改革探索提供可复制的路径。
《整合型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构建与研究——粤北地区试点建设》发布现场。
医联体建设推动县域医疗破局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医疗卫生领域也是如此。广东医疗资源总量丰富,但全省三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地区短板明显。
针对诸多难题,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专职党委副书记、新书主编李文华提出,要探索构建整合型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该团队设计了区域高质量发展策略模型,主张通过外部机遇弥补内部短板,形成“省级政府支持、省级医院推动、市级协调、县级实施、医共体反馈、社工志愿者村医联动”的新格局,从而强化和完善综合发展平台。
《整合型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构建与研究——粤北地区试点建设》发布现场。
新书还提出了3类融合型紧密型医联体模式,分为业务主导型、参与参谋型和菜单定制型,推动优质资源扩容与均衡布局,满足患者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
在广东云浮市云安区第二人民医院,作为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业务主导型紧密医联体试点单位,医院围绕“强专科、小综合”的发展思路,重点建设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和中医康复科,逐步完善泌尿外科、骨科、呼吸内科等11个专科,累计开展新技术73项。同时,还与福利机构合作开展医养融合探索,从长期负债走向收支平衡,成为当地少数稳健运行的公立医院之一。
“过去很多患者要往外跑,现在更多人选择在本地就医。”省二医派驻云浮市云安区第二人民医院院长郑明奋说。
在广东罗定市罗城医院,院长庞福梅分享说,通过引入融合型紧密医联体建设模式,医院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合作成立了全国首家主动健康医院,建立起覆盖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随访的全周期健康管理体系,为破解县域慢病管理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两没两缺”制约人才发展
“有的卫生院连大专生都招不进、留不住,这不得不让全社会关注基层医疗人才的留用问题。”李文华说。
李文华通过调研发现,粤北基层医疗机构受制于地域、经济、子女教育和就业等因素,人才面临“两没”(没面子、没奔头)、“两缺”(缺待遇、缺对象)的尴尬境地,应届毕业生不愿来、现有人才留不住,人才总量不足问题尤为突出。
《整合型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构建与研究——粤北地区试点建设》研讨会现场。
“基层医院缺少医生并非个别现象,而是职业发展通道受限带来的系统性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原副院长周文霞表示,人力资源是基层卫生体系的核心要素,因此必须通过更高层级的平台重新规划医疗队伍,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在促进人才良性循环方面,李文华提出,应该由省级医联体或医疗联盟牵头,推动人才招聘、培训、流动、晋升等环节形成闭环,破解人才短缺困境。
在广东茂名市茂南区,省二医派驻茂南区妇幼保健院院长郭蕾介绍,自合作以来,茂南区妇幼保健院全面融入整合型建设体系,管理上移植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标准流程并推动双向转诊,人才上通过“师带徒”和进修引进,逐步打造起本土人才梯队。
新书还提出,县级财政资金应作为启动资金,优先用于向省级医疗联盟购买医生,服务当地县级医院。随着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县域住院率回升,当地医保基金将逐步回流,从而减轻财政压力。最终,县级财政投入可逐步减少,直至医院实现良性发展。
人民卫生出版社资深编审王缔介绍专著的创新性贡献。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制度创新和资源整合,让县级医院不只是有医生,更要能干事情。”李文华说。
“基层整合型体系的核心目标,是让群众少生病、好看病、看好病。”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体改处副处长马聪认为,新书提出的整合型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不只是写在纸上的方案,而是把科技应用服务模式创新、理念转变、资源高效整合和跨行业合作结合起来,为基层医疗注入新的动力。
南方+记者 厉思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