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医话丨秋季是养肺黄金期,用好3招,固表防感

广东省中医院
+订阅

【耳鼻喉医话】耳鼻咽喉是人体第一道防线,头颈区域更布满关键的“生命开关”!本专栏融合中西医智慧,解码耳病背后的预警信号,剖析鼻咽喉炎症反复之谜,揭开颈部肿块的诊疗密码。

进入秋季后,天气逐渐转凉,阴气愈发加重,我们体内的阳气也逐渐开始内敛,为了适应外界气温的变化,担负体表肌肤及呼吸机能的肺脏消耗就会变大,使得肺气易虚,人体的卫表功能更容易被外邪侵犯。想要预防感冒、鼻炎等呼吸道疾病的发作,一定要重视顾护肺气。

01

肺气受损的4个特征,赶紧自查

肺主皮毛,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如果在秋季时肺气受损、肺卫不固,我们就容易感受外邪。如果外感疾病发作久了,耗伤正气,还可能会留下隐患,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阳气更加内敛,感冒、鼻炎等疾病就会更容易反复发作。

如果平时出现这4种表现,就说明我们可能已经出现肺气虚:

1、皮肤干燥、起皮,容易瘙痒

肺主皮毛,如果肺气虚弱,无法顾护腠理,就会导致风邪入侵,引起皮肤干燥、起皮、掉屑、容易莫名瘙痒等情况,严重时可能还会出现风疹、过敏性湿疹。

2、畏寒怕风,手脚冰凉、容易出汗

肺气虚时,腠理不固、汗液外泄,我们就容易出现手脚冰凉、畏寒怕风、容易冒虚汗的表现,这就会导致我们出汗后一旦吹风,就容易感受风邪寒邪,引发感冒。

3、倦怠乏力,容易感冒

肺气虚的朋友一般体质会比较虚弱、容易疲倦乏力,脸色也是比较苍白或萎黄,而且感冒、鼻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容易反复发作。而“肺为贮痰之器”,在感受外邪时,会比较容易出现咳嗽、痰多、鼻后滴漏等情况。

4、排便无力,经常便秘

肺与大肠相表里,可如果肺气虚,那么肠道蠕动减弱,就会排便没有力气,从而出现大便不通、便秘。

除了以上4种表现外,还有一个判断是否肺气虚的小技巧,那就是按压我们的大鱼际。《黄帝内经·灵枢》记载:“肺出于少商……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大鱼际是肺经气血流经之处,如果大鱼际饱满、红润、颜色均匀,按压后回弹迅速、弹性好,就代表肺气充足;而如果如果大鱼际肌肉干瘪、凹陷,摸起来松软无力,就要警惕肺气虚的情况。

02

肺气虚弱时,这样护肺补肺效果好

秋季气候干燥、天气转冷,此时肺气容易受损,更容易出现呼吸系统的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顾护肺气、润肺补肺,让自己的抵抗力强健起来。

1、润燥

“肺为娇脏”,我们的肺脏对于寒邪、热邪和燥邪都很敏感。而秋季燥为主气,长期呼吸干燥的空气会消耗我们肺里的津液,肺气也会随之消耗。所以注意润燥、生津,是养肺护肺的第一步。

润燥首先就是要多喝水,每天保持2升以上的饮水量,尤其是可以多喝汤、粥,多吃蔬菜水果。其次,在饮食上要注重“增酸减辛”的原则,避免吃太多辣椒、花椒等辛散耗气的食物。

也可以多吃一些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如秋梨、甘蔗、荸荠、芝麻、粳米、蜂蜜、柿子、银耳等;如果燥邪已经伤津,出现了鼻干、咽干、口干、干咳等津液不足的表现时,可以适当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药材,如玉竹、沙参、石斛、百合、太子参、杏仁等。

食疗方推荐

太子参玉竹无花果炖排骨

材料:太子参10克,玉竹6克,无花果15克,排骨1条,盐适量。

功效:润燥养阴,补肺生津。

做法:所有材料洗净,排骨斩段,锅里倒入适量水,放入材料,炖煮1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适宜:适用于肺气虚弱、津液不足、鼻干、咽干、口干者。3岁以上儿童可用,蚕豆病可用。

善用外治法,湿润鼻黏膜

除了通过饮食改善肺燥的情况外,保护鼻黏膜湿润同样也是护肺润燥的好方法。最近昼夜温差比较大,如果晚上睡觉有开空调的习惯,空调房湿度会很低,所以也会加重鼻干的情况,甚至导致流鼻血。最好是晚上睡觉时开窗通通风,如果一定要开空调,也可以在房间里放个加湿器,让空气湿度保持在40~50%左右。

秋季的空气比较干燥,而且空气中致病原、过敏原高发,我们在出行时要戴好口罩,在致病原高发的季节可以合理使用空气净化器等物理隔绝的措施。此外我们也可以用熏蒸疗法和鼻腔冲洗直接湿润鼻黏膜,同样也可以起到润肺、清理呼吸道的效果。配合辛芷熏蒸液来使用,一周熏蒸3~4次,隔天一次,这样对于缓解鼻干效果也是很好的。

2、补肺气

秋季多吃白色的食物能起到补益肺气的作用。比如山药、白萝卜、莲藕、百合、银耳、梨、荸荠、豆腐豆浆等豆制品等。

四神汤

功效:健脾补肺,祛湿益气。

材料:鲜淮山40克(干淮山15克),茯苓15克,芡实15克,莲子15克(去心),陈皮6克,猪排骨150克。(1人份)

做法:

1)把所有的备料洗净;

2)猪骨剁小块,入锅焯水备用;

3)将所有备料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小火煲1.5小时,加盐即可饮用。

用法:适用于体质较弱、抵抗力差、易感冒、过敏性鼻炎缓解期的朋友。一周1~2次。

儿童用法:3岁以上孩子辨证服用, 3~6岁份量应减半,2~3岁份量应减为三分之一,2岁以下不宜用;蚕豆病可用。

前面我们介绍过,鱼际穴是肺经气血流注之处,按揉鱼际穴也可以起到补肺护肺的效果,具体的操作为:用拇指指腹按揉对侧手的鱼际穴,每天3次,每次3-5分钟,可以补益肺气,改善气短乏力。

除了单独按揉鱼际穴外,我们还可以用双手合掌搓热,将双手大鱼际近端(双手拇指外侧下缘)放在鼻翼两旁,自迎香穴开始,向上搓至内眼角、印堂穴,共搓60下,搓揉到鼻梁有发热、鼻腔内有热感的感觉。此法汇通三穴,可促进鼻部血液流通,达到补肺气、通鼻窍的效果。

3、健脾胃

虽说秋季我们要润肺护肺,但是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也经常会提到“肺脾气虚”、“脾为肺之母”,如果脾胃不好,那么肺气一旦受损,恢复也会变慢,所以想要顾护肺脏,顾护好脾胃也是非常关键的。

随着天气变冷,很多朋友都迫不及待地开始“贴秋膘”,开始吃一些高热量、温补性质的食物,为过冬开始做准备。但其实,经过了漫长夏季的气血损耗,我们的脾胃此时是比较虚弱的,如果贸然进补或是吃太多肥甘厚腻的食物,反而容易引起积食、加重脾胃负担。

如果我们的感冒、鼻炎没有发作,也没有其他病痛时,我们可以吃一些补脾益气、醒脾开胃的食物。比如:黄芪、薏米、扁豆、小米、五指毛桃、山药、太子参和白术等。

食疗方推荐

玉屏鸡

功效:健脾补肺,补气固表。

材料:黄芪60克,白术20克,防风20克,鸡肉适量。

做法:所有材料洗净,鸡肉斩块,将所有备料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小火煲1.5小时,加盐即可饮用。

用法:适用于脾虚、肺气虚、肺脾气虚、易感冒者。一周1~2次。

儿童用法:3岁以上孩子辨证服用, 3~6岁份量应减半,2~3岁份量应减为三分之一,2岁以下不宜用;蚕豆病可用。

初审 | 王军飞

审核 | 张靓雯

审定 | 陈佳佳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