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开笔礼”,如何能缺这支“岭南第一笔”?| 粤来粤好百千万

南方+

狼毛、羊毛、兔毛皆可制笔,但你可曾见过用茅草制作的茅龙笔?

在江门新会,制作茅龙笔的传统技艺已传承500余年,由明代岭南最负盛名的理学家白沙先生陈献章所创。

相传白沙先生在圭峰山上讲学授徒时,意外用山上的茅草制成茅龙笔,打破了用动物毛制笔书写的传统。为纪念陈白沙,后人又称其为“白沙茅龙笔”。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曾记载:“白沙喜用茅笔,所居圭峰,其茅多生石上,色白而劲,以茅心束缚为笔,作字多扑野之致。”

早在清康熙年间,新会就有捷元斋笔庄专门制作茅龙笔,清末至抗日战争前新会还出现了成规模的“做笔街”,茅龙笔远销日本、东南亚及澳大利亚。2008年6月,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可是,做一支笔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

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瑞亨告诉记者,从选草、剪裁、锤砸、晒干、浸泡、刮青、削峰、到上胶、晒干、装饰,制作茅龙笔需要历经18道工序,“茅龙书画狂放飘逸,但信笔挥洒的背后是制笔人无数的一刀接一刀的挑剔。

今年63岁的张瑞亨,17岁进入新会工艺美术厂的茅龙笔制作团队,负责茅龙笔笔头的雕刻工序。40多年间,历经团队解散、市场遇冷,他一直没有放弃传承茅龙笔制作技艺。

张瑞亨的茅龙笔工作室设于江门市新会冈州画院。走进工作室,他正细致地用铁丝固定茅草制作笔杆,工作室里一支形似《哈利·波特》里的飞天扫帚的茅龙笔十分吸睛。

张瑞亨说,每一支茅龙笔都是一件独具特色的孤品。而白沙先生虚静、自得、自然的理学精髓,更是成为独具岭南特色的文化符号,高剑父、关山月等岭南画派名家也都曾使用茅龙笔作画。

在他的工作室里,除了传统茅龙笔,还有雕刻精美的改良茅龙笔,甚至有用茅龙笔绘制的长达十米、绘出新会风光的《十里柑花图》,《哪吒》小品画、潮玩LABUBU的画等作品。

数百年前,白沙先生用茅龙笔写下“岭南第一碑”《慈元庙碑》。如今,这支小小的“茅草”笔还在延续这位“岭南第一大儒”苍劲峭拔的笔锋。

脚本/出镜:南方+记者 黄堃媛

采写:南方+记者 赵媛媛

拍摄:南方+记者 仇敏业 陈文夏

剪辑:南方+记者 陈文夏

统筹:李培 毕嘉琪

监制:李贺 王海军

编辑 钟烜新 张茵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