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养一亩田,牵挂一方土:阳西县石埗村用富硒稻连起“城乡情”

镇里来了工作队
+订阅

“弯腰、分苗、插入泥,动作要轻还要匀!”春日的暖阳洒在阳西县织篢镇石埗村的农田里,65岁的老农户戴来大伯手把手教着前来体验的认种人插秧。他抹了把额头的汗,看着眼前的水田笑开了花:“这片地去年还长满了荒草,现在插上了秧苗,看着就舒心!以前就愁没人手种,现在工作队帮着找了认养的人,我们老农户还能在家门口挣份务工钱,真是解决了大问题!”。

驻织篢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合影。  南方+ 欧阳胜勇 拍摄

驻织篢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合影。  南方+ 欧阳胜勇 拍摄

田埂上,装满嫩绿秧苗的竹筐整齐排列;水田里,村民们穿梭往来,抛秧的动作如撒绿星,插秧的身影似绘丹青,原本寂静的撂荒地,如今满是欢声笑语与勃勃生机。

农技员指导插秧。  南方+ 欧阳胜勇 拍摄

农技员指导插秧。  南方+ 欧阳胜勇 拍摄

阳西县石埗村下辖的珠垌村,藏在阳西县龙高山北麓的怀抱里。三面青山如屏障,山涧清泉似乳汁,常年浸润着这片土地——这里种出的富硒稻谷,颗粒饱满赛金豆,煮成米饭香飘巷,早已是周边小有名气的“土宝贝”。可就在近年,不少水田因年轻人外出务工、农户缺技术缺帮手,被荒草“霸占”,田埂开裂、地块闲置。“我家3亩地荒了两年,不是不想种,而是儿子儿媳都在城里打工,我一个老太婆实在种不动,租出去又没人要。”村民陈阿姨提起之前的情况,语气里满是无奈。

“地里能种出好稻谷,就是没人手打理,荒着太可惜了!”去年年底,驻织篢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走访时,村民们的叹息道出了难题。工作队当即挽起裤脚下田勘察,拿着笔记本逐户记录顾虑,连夜整理出“人手不足、技术支撑弱、销售没门路”三大“拦路虎”。回到驻地,他们立刻联系帮扶单位开“诸葛亮会”,最终敲定“认养+托管+体验”的新模式:村委会牵头组织农户翻耕、育秧、收割,当起“田管家”;工作队化身“宣传员”,广邀社会力量认养;认养人既能远程“云监工”,又能来田头体验。

消息一传开,村民们率先响应。“村委会统一托管,我们不用愁销路,还能跟着学新技术,肯定要参加!”村民叶满第一时间报了名,把自家2亩撂荒地交给村里统一打理,自己则成了田间的“管护员”,每月能多挣2000多元。短短一周,30亩撂荒地就被认领一空,不少在外乡亲还特意打电话回来,委托亲戚代认养。

今年3月,“党建引领促振兴 春耕撂荒齐复耕”活动启动当天,石埗村的农田彻底沸腾了。老农户们带着农具下田“打头阵”,年轻人跟着搭把手,认养来的市民们兴致勃勃学插秧。“以前种稻全凭老经验,现在工作队请了农技员来指导,说我们的富硒稻能卖更好的价钱!”正在教认养人抛秧的村民溪叔,说起未来干劲十足,“等稻谷收了,我还要跟着村里学直播卖米,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珠垌的好稻谷!”。

如今,30亩“珠垌谷”秧苗已在水田里扎根,村委会建的“认养人交流群”每天都很热闹——村民们拍的秧苗生长视频、农技员的管护建议轮番更新。“昨天刚给秧苗施了有机肥,今天就有认养人问啥时候能来体验除草,这地里的人气真是越来越旺了!”负责群管理的村支书戴进经笑着说。

育秧苗。  南方+ 欧阳胜勇 拍摄

育秧苗。  南方+ 欧阳胜勇 拍摄

石埗村党支部书记指着连片的秧苗,说出了大伙的心声:“以前村民们守着好地却愁增收,现在新模式不仅盘活了撂荒地,还让‘珠垌谷’的名气越来越响。下一步我们要把米的包装做精致,再通过直播推出去,让村民们的腰包更鼓,让咱村的富硒稻真正成为‘致富稻’!。”

从荒草丛生到绿意盎然,从单打独斗到多方联动,石埗村的撂荒地不仅重披“绿装”,更因村民们的积极参与和满心期待,孕育着乡村振兴的“甜果”。

南方+记者 欧阳胜勇

编辑 陈倚
校对 张芳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