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矿山无人机动态监测技术规程》团体标准发布

南方+

为提高无人机对露天矿山监测的质量效率,广东省标准化协会于2025年9月10日发布团体标准《露天矿山无人机动态监测技术规程》。据悉,该团标对无人机监测露天矿山在保障硬件要求的基础上对技术规程等软件要求作了统一规定,促使监测的质量和效率有了长足提升。

该团标由广东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湖北省地质局地质调查院、湖北省地质局国土测绘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起草。

近年来,露天采矿行业(包括采石场)快速发展。截至2024年底,广东省登记在册的露天矿山便达800余座,开采总面积超过1500平方千米,开采活动覆盖粤东、粤西、粤北等多个区域。对露天矿山的开采活动进行动态监测,是保障和促进开采活动依法依规进行、保护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传统对露天矿山的监测是采用人工徒步检查办法,效率质量差成本重。例如,一座中型露天矿山单次全面巡查便需耗费10人/天,成本高达5万元,且受地形、天气等因素制约,难以实现对边坡、排土场等危险区域的高频次、实时监测。近年来,各地大量采用无人机和卫星遥感技术对露天矿山进行监测,效率和质量有很大提高,但因未有统一技术规程,各监测单位自行制定规程,监测内容和指标要求参差不一,监测数据在坐标系、精度指标要求等方面差异显著。特别是不同矿山的边坡、排土场监测数据误差范围较大,严重影响政府监管部门对矿山真实情况的精准研判与相关决策。

为满足市场需求应运而生的该项团标,明确规定了运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与卫星遥感技术开展露天矿山动态监测的技术要求、作业流程、成果内容及质量控制等内容,包括露天矿山的超层越界开采监测、边坡稳定性监测、生态环境变化监测等。在技术要求中,对无人机设备的飞行性能、续航时间、抗风能力、相机分辨率、镜头参数等作出具体规定,以确保满足监测工作需求。明确规定监测单位应具备相应资质和技术能力,作业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规范航摄设计、像控点布设与测量、航摄作业等各项具体质量指标要求,确保航摄作业安全、顺利进行,获取高质量的影像数据。作业成果包括基础成果、专题成果和元数据的具体内容,对成果的质量要求及如何开展质量检查验收及成果提交与管理等都作出具体规定。

据专家介绍,该项标准对无人机监测露天矿山的技术规程规定与无人机在现阶段的科学技术水平和露天矿山的基本情况和需求相适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实操性。该标准为解决露天矿山开采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供技术依据和支撑。例如,超层越界开采和边坡稳定性风险是露天矿山监测的主要内容和难点。该技术规程要求基于规范航摄和卫星监测成果基础上建立真实反映矿山地形地物的空间位置、几何形态和纹理特征的三维实景模型。使矿山的开采边界、边坡线、矿权界线、道路、建筑物等动态变化了如指掌。从发现问题到处理从此前需数天以至更多时间缩短为几小时,大大地提高了监测效率和质量,规避了超层越界行为和边坡稳定风险带来的损失和隐患。

南方+记者 宾红霞

编辑 冯颖妍 陈梅玉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