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佛山市顺德区召开庆祝第41个教师节暨 2025 学年教育工作会议,向长期扎根教育一线、辛勤耕耘的广大教师与教育工作者,致以诚挚的节日问候。
作为一年一度的教育盛会,教师节不仅是致敬耕耘者的重要时刻,更是社会各界集中检阅顺德教育发展成果、共话未来教育蓝图的关键节点。
读懂顺德教育未来的发力点,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陈新文发言时会场响起的4次掌声,或许正是最佳切入点。
一
“今天是教师节,我感到非常激动,因为我曾经也是一名师范生,也短暂担任过中学和大学老师。在这里向大家致以节日的问候!”陈新文的话音刚落,会场响起了掌声。
这份带着“教育同行”身份的问候,引起了共鸣。师者之光,薪火相传。近年来,顺德锚定“锻造教育铁军” 的目标,以“头雁”工程领航、优师强师工程筑基,挺起优秀教师队伍的“脊梁”。
在过去一年里,共有40名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的优秀教师,其中,顺德一中副校长赖良才获得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奖”,有8人获评第十二批省特级教师,1人获评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27人获评南粤优秀教师,2人获评省薪火乡村优秀教师培养对象,1人获得省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目前,全区共有121人获评南粤优秀教师及教育工作者。
不止如此,顺德更着眼教师成长全周期,通过实施“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工程”“名师工程”“教育家孵化工程”四大工程,构建区域完整教师专业发展梯级体系。
“优者从教”落地有声,看顺德教师队伍建设的“成长加速度”: 2021年新教师中研究生占比还不到30%,到 2025 年已突破70%,相当于四年间翻了两倍多,高学历人才正成为顺德教师队伍的“主力军”。
“教者必优”同样成果亮眼:全区高层次教育人才队伍已壮大至6881名,每五位专任教师中就有一位是高层次人才;在职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特支”教师及教育部领航名校长三项顶尖名师数量更是拿下全市第一,用数据印证了顺德教育“人才高地”的成色。
“大家可能在不同的学段、学校工作,无论在什么岗位,都是无上光荣的。” 陈新文对全区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表示充分肯定,并表态顺德区委、区政府会努力为教师们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发展前景,希望大家坚定教育自信,践行潜能教育,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
9月10日,顺德区召开庆祝第41个教师节暨 2025 学年教育工作会议。顺教宣供图
二
“这句话非常重要,这句话理所当然,这句话实至名归!”当陈新文提及“广东教育首先看顺德”时,会场瞬间响起第二次热烈掌声。
这句话,是对顺德教育过往成绩的肯定,更是催征的号角,满含着对其续写新篇的期许。锚定现代化教育强区目标,如今顺德教育已鲜明呈现“优质均衡、公平规范、多元发展、起高原出高峰”的亮眼态势。
近年来,顺德教育始终带着一股“敢闯敢试”的劲头往前冲:2015年掀起教育体制综合改革热潮,2019 年聚焦初中 “壮腰”补短板,2021 年以教育“四好”工程提质量,2024 年又升级为“四优”工程再进阶,一路探索出不少带着 “顺德印记”的创新做法。
如今再看顺德教育,不管是名校名师、中高考成绩这样 “看得见、摸得着”的亮眼成绩,还是五育并举涵养学生素养的“润物细无声”,都让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一年比一年足。
好学校版图持续扩大。顺德牵手北师大、华东师大、华南师大、首都师大等全国重点高校办中小学,这些合作学校一落地就圈粉无数;今年顺职院成功“升本”,更是填补了顺德本科教育的空白;还有49所老学校焕然一新,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近。
更让人称赞的是,顺德没有让优质教育在中心城区“扎堆”,而是用“名校扶新校”“强校带弱校”的模式,一步步拉平城乡、校际间的教育差距,实现基础教育公平与质量双在线。
好学生也一批接一批冒尖。中考成绩年年往上走,高考更交出漂亮答卷:26名学子敲开清北、牛津、剑桥的大门,普通类特控上线率、本科率双双稳居全市前列。
不止成绩亮眼,顺德更盯着“全面发展”育人:靠体育让学生强体魄,用美育滋润心灵,以劳动教会实践,借研学打开眼界,把“五育融合”落到实处。
会议提出,将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顺德不仅要保证投入,更将从多维度深化教育改革:
在资源供给上,紧盯学龄人口变化,建立学位预警、校舍调配、教师跨区转段机制,破解资源紧缺与浪费难题;
在强校扩优上,各镇街打造新优质初中筑牢“壮腰”基础,高中则以5所省级标杆校为引领,构建多层级特色发展格局;
在育人机制上,强化五育融合与公益研学,深化“人工智能+教育”,推动学习个性化、教学效能化、管理智能化;
在校园安全上,分步整改校舍、严管校外培训机构、整治 “校园餐”,严守师生安全与食品安全底线。
会上,顺德区教育局与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4所高校进行合作办学签约,标志着校地合作又迈出坚实一步。
三
“在顺德,只要大家是为孩子好,是为孩子着想,有舆情有投诉,我为你们撑腰!” 会场这句郑重承诺,赢得第三次热烈掌声。
掌声背后,是顺德坚定教育自信、推动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决心。顺德明确,要以人文常识与共识为教育本源,拒绝被社会焦虑与内卷裹挟,从三方面筑牢教育底气。
首先,多方共筑教育自信。教育自信并非空谈,而是源于顺德教育的亮眼成绩。接下来顺德将构建“家长不焦虑、学校有特色、老师有尊严、学生有活力、政府有担当”的健康教育生态。
会议提出,教育均衡是“机会均等”,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习、改变命运的机会,而非“人人上名校”。教师作为专业教育者,应掌握教育主导权,与家长协同解决问题;家长需摒弃“教不了就推给学校”的心态,承担起孩子教育“第一责任人”的角色,通过有效沟通化解分歧。
针对家校沟通不畅引发的复杂网络舆情,会议明确表态:顺德区委、区政府会始终秉持“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的态度,为教育工作者保驾护航。
其次,回归常识凝聚共识。教育常识是社会长期积淀的普遍认知,而家长焦虑根源是盲目追求“第一名”,而客观上“第一名只有一个”。接下来,顺德将向家长和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即“幸福比成功更重要、素质比分数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后,遵循教育规律“少折腾”。“少折腾”可以稳定预期,让校长、教师对未来有清晰规划,从而营造宁静校园环境,让教师专注教学、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四
“终身学习的能力、坚忍不拔的精神、正向正气的三观—— 如果我们真正在这些关键处深深影响学生,那么每年教师节,定能收获学生发自内心的一句‘老师节日快乐’。”
围绕“立德树人”核心,会议对顺德践行潜能教育提出新要求。相较于传统教育的程式化培养,潜能教育更重个性化,目标不是打造千篇一律的“考试机器”,而是培育充满活力、自信且能掌控人生的“最好的自己”。
这首先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刻理解并认同“每个学生都有巨大潜能”。 这是“以人为本” 在教育中的落地,唯有从“知识灌输” 转向 “潜能激发”、从紧盯 “分数” 转向关注 “人” 本身,才能培养出兼具独特优势、健全人格与终身学习能力的未来创造者。
潜能教育怎么抓?顺德将聚焦三大方面:一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高阶认知、情感与创造能力为核心,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身、学会审美、学会表达;二是培养坚忍不拔的精神,引导孩子视挑战挫折为成长机会,树立乐观态度与提升信念;三是塑造正向正气的三观,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向上向善本性,培养有同理心、责任感与家国情怀的公民。
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会议呼吁各镇街、各部门树立“一盘棋”意识,主动担当,密切配合,积极为教育办实事、为老师解难题,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携手共建现代化教育强区。
优教顺德,成就未来!
采写:南方+记者 蒋晓敏
相关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