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专业受热捧,广东如何走出一条特色“新强师”之路?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在刚刚过去的高校招生录取季,广东师范类院校再度受到考生“热捧”——多数院校在增加招生计划的情况下仍实现满档录取,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等知名院校的投档排位均较往年大幅提升。

师范专业的热度,彰显了院校的培养水平,更印证了“教师”这一职业赛道在广东的吸引力。

近年来,为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广东大力实施“新强师工程”,不断加强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建设,打通师范人才职前职后成长通道,从“源头”上培养和保障教师专业发展。

“来广东,读师范,当老师”,如今已成为年轻人的热门选择。4年内,广东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增长人数超15万,幼儿园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翻了一番,中小学教师队伍学历水平和质量明显提升,走出了一条广东特色“新强师”之路。

从“源头”培养师范人才

“在这里,物理、化学、生物被整合为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课程,这种跨学科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界限。”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2021级本科生刘丽娜是首批“国优计划”推免生,经过在澳门教育见习,她对教育教学有了新体会。

今年7月,华南师范大学设立全国首个“国优书院”,通过整合校内资源,创新“主修+辅修”等培养方案模式和“三导师制”(学科导师+教育硕士导师+校外实践导师),破解师范生培养中协同难、实践少、视野窄三大现实问题,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前往港澳开展教育实践,提高研究生层次师范人才培养实效。

资料图

一直以来,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建设都是教师队伍培养的“源头工程”。广东加大马力、下足力气,切实提升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建设水平,已形成“师范院校引领、综合大学参与”的培养格局——

南方科技大学发挥理工科优势,构建新型中学理科教师培养体系,破解“重知识传授轻科学探究”等痛点,形成“学科深根、实验赋能、跨科创新”的理科教师教育特色;

广州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部,以“大部制”整合校内教师教育类资源,推动“人工智能+教育”“脑科学+学习科学”等交叉领域创新,培养复合型教师人才……

不仅是职前培养有保障,广东还打通了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通道。

其中,华南师范大学率先推出“学分立交桥”举措,建立非学历培训课程与教育硕士课程学分的衔接机制,将符合条件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按规则转换为硕士课程学分。此举,既减轻了在职教师学历提升的负担,也促进了专业发展,将加速增加硕士学历以上教师供给。

完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长期以来,由于广东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数量庞大,每年省级培训人数有限,导致广东教师队伍仍面临着专业水平有待提升等现状。

如何更好保障教师成长,不断推动教师队伍水平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广东持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建设,形成了以省市县教师发展中心为主体,省市县校工作室“五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这也意味着,在市县里、学校中,教师留在本地,就能接受到专业且高质量的培养培训。

从省级层面看,依托省内师范院校,全省已建成11个省级中小学(中职)教师发展中心,每年培训3万余名教师、校(园)长,培养了大批“种子教师”。

放眼市县地区,广东共打造149所市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其中深圳率先建设完成市、县(区)两级教师发展中心,在培训机制、培训模式等方面实现创新;茂名打造了青年名师培养、微课系列培训、书法课骨干教师培训等品牌项目;韶关则通过资源共享、校地联动,整县推进教师培训工作……自市县级教师发展中心陆续建成以来,广东累计培训中小学教师超500万人次,有力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深入到学校肌理,广东推动建立校本研修机制,挂牌建设近千个“四名”(名书记、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作室,以此带动小范围内的教师成长,与省市县教师发展中心协同发展、互为补充。

为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广东还深入实施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十四五”期间遴选1008名学员参加名书记、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省级培养项目。在已结业的490名培养学员中,138人通过正高级教师职称、30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47人获省级教学成果奖,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明显提升。

如今,这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正扎根南粤大地,在乡村课堂、城市校园、科研一线践行教育家精神,为广东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 案例

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实验中学物理老师黄东梅:

做“专家型教师”,照亮学生前行路

在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实验中学,教师黄东梅用27年光阴,不断创新物理课堂“玩法”,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她在物理课上融入“思政味”,将其上成立德树人的“家国成长课”。作为南粤优秀教师、佛山市物理学科带头人,她始终践行“先成人,再成才”的教育理念,以做“专家型教师”为追求,用爱心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

在黄东梅的课堂上,公式从不“冰冷”。讲欧姆定律时,她穿插中国电网突破技术封锁的故事;做浮力实验时,她详解“奋斗者”号深潜的科学智慧。每一个知识点,都搭配了一段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励志故事。

“我鼓励学生通过‘一分钟演讲’开展‘头脑风暴’,畅想物理知识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何推动国家发展。”黄东梅说。为了让抽象知识变得可观可感,她设计了“三维联动”实验课堂,带动学生拼搭“迷你电网”,模拟高压电路,将受力分析“可视化”,提升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

除了教学,黄东梅还注重育人。15年班主任生涯中,她为学生建立了“成长心电图”,开设“师生对话日”,用“闪光档案”替代生硬冰冷的评语,通过“成长三部曲”,为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她是许多学生口中的“梅姐”。曾经有一名学生陷入迷茫,失去学习动力。三年间,黄东梅坚持每周写“悄悄话”鼓励,最终帮助其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成长为企业高管。

作为一名“引领者”,黄东梅重视传帮带,用心帮助青年教师成长。近三年来,她培养了11名高级教师,15位“教坛新秀”,还将“真功夫”通过送教活动,带到远至新疆喀什、西藏林芝,近到茂名、阳江、清远等地,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飞猛进,最近,黄东梅又想到“新花样”——开发AI“智能实验导师”,让薄弱地区的孩子们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实验资源。

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帮助黄东梅在教研上屡结硕果:主持或参与6项省级课题,18篇论文获省级一、二等奖,撰写的《物理实验手册》在全省中学推行使用。

“最好的教育,是把自己活成一束光。”她说。

南方+记者 陈理 陈伊纯

点击阅读专栏报道>>教育强省 强师先行


开栏语:

他们立德树人、躬耕教坛;他们启智润心、甘于奉献;他们勤学笃行、求是创新……在广东教育强省建设进程中,广大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担当书写教育奋进的新篇章。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广东省教育厅联合南方日报、南方+推出“教育强省 强师先行”系列报道,讲述优秀教师教书育人故事,展现广东“新强师工程”建设成效,敬请关注!

编辑 冯颖妍 彭奕菲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