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园长妈妈”的260个牵挂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新学期的第一天,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龙湖镇中心幼儿园校门口格外热闹。孩子们背着小书包走来,有的兴奋雀跃,有的仍紧紧牵着父母的手。

园长林小玲在人群中穿梭,时而与家长交流,时而蹲下身子与孩子们对视,倾听他们叽叽喳喳的分享。

23年来,林小玲扎根乡村教育一线,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作“园长妈妈”。她对这份事业倾注热爱,曾参与编写教材,把潮汕传统文化引入课堂,又开发园本课程。

林小玲给学生上健康科普课。

林小玲给学生上健康科普课。

短短4年,她便把一所新筹办的幼儿园办成全市第一个省级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管理资源中心,带动镇域27所民办幼儿园共同成长。

她希望,这片土地上的孩子在爱与文化的滋养里,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教育的力量在于唤醒

怎样才能在4年里,把一所新筹办的幼儿园办成“家长抢着送”的学校?

林小玲的答案是:用心陪伴,以爱为本,做有温度的教育。

林小玲的教育初心源于中学时代的经历。那时,老师们常常在课堂内外关心学生的成长,让她体会到: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老师能给予无形的力量。正是这种感受,让她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龙湖镇任教,并一扎就是23年。

2021年,林小玲接手筹办龙湖镇中心幼儿园。园舍刚交付时,室内空荡,资金、师资、配套都不足。她咬牙“啃”完一摞摞幼师教材和政策文件,又跑遍潮州及周边幼儿园学习,逐渐形成“公办水平+民办服务”的办园思路。

上完课后,幼儿园学生主动收拾器材。

上完课后,幼儿园学生主动收拾器材。

开园第一天,只有29个孩子报名,下午便有家长提出退学。“那晚心里真是凉到谷底。”林小玲并没有退缩,而是逐一打电话沟通,解释办学理念和课程安排。

仅一个学期,学校口碑扭转;第二年,报名人数过百,还需摇号入园。如今,这所幼儿园已开设9个班,拥有260个学生。

“老师退后一步,孩子就能向前一步。”这是林小玲常说的一句话。在她看来,教育的价值不仅是“教”,更是“唤醒”。

幼儿园学生上植物观察课。

幼儿园学生上植物观察课。

宇宇(化名)入园第一天就让老师们担忧:她不会说话,情绪极不稳定,常摔玩具、嚎啕大哭。两位年轻老师很快感到无力。

林小玲安慰她们:“我们再努力试试,如果有改善,就把她留下来。”

此后,林小玲常常坐在教室角落,默默记录孩子的一举一动,又请来心理专家,与家长反复谈心。

林小玲决定从“陪伴”入手。她叮嘱老师,孩子情绪失控时先抱住她,轻轻安抚后背,让她有安全感;等她情绪缓下来,再慢慢引导注意力。

在一次次观察中,林小玲捕捉到一个细节:只要翻开绘本,宇宇便能安静下来。于是,她为家长开出“绘本陪伴清单”,建议增加亲子阅读与正向反馈,让孩子在肯定中重建自信。

在家人和老师的陪伴下,宇宇的状态一天天好起来。一个月后,她走进教室,突然开口说出人生第一句话:“老师,早上好。”

老师们瞬间红了眼眶。之后,她的语言表达越来越好,毕业典礼上还自信地走秀、朗诵。

林小玲至今记得,那段日子她常常牵着宇宇在草地上散步,见证着她的变化——从沉默,到用眼神回应,再到点头、说话,逐渐能够完整表达自己。

“那一刻我明白,成长的不只是宇宇。”林小玲说,老师们更坚定了爱与耐心的价值,而班上的孩子也在帮助同伴的过程中,心里种下了一颗“爱的种子”。

林小玲为学生颁发毕业证书。 

林小玲为学生颁发毕业证书。 

在童年扎下文化的根

如果说“有爱”是幼儿园的底色,那么“有根”便是它的灵魂。

林小玲曾参与编写《潮汕文化读本·三~四年级》,如今,她把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学前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家乡文化的熏陶。

她设计的家国文化课程,从“小家—家乡—国家”层层递进:小班孩子认识龙湖镇的美食和手工艺,中班孩子学唱潮汕歌谣、排练舞龙舞狮,大班孩子则学习更宏大的家国文化。

幼儿园学生身穿传统服饰,参加民俗活动。

幼儿园学生身穿传统服饰,参加民俗活动。

在“潮州建筑”主题课上,孩子们走进龙湖古寨实地观察。嵌瓷、灰塑、木雕、石雕……这些大人觉得“孩子看不懂”的元素,却能激起他们专注的目光和一连串追问。

回到幼儿园,孩子们用蛋壳、橡皮泥拼贴嵌瓷,用卡纸再造屋檐花纹。看着自己的作品,他们的眼睛闪闪发亮。

在民俗课上,孩子们学习舞狮。小小的身体钻进狮头,摇晃、跳跃,在锣鼓声中奔跑不止。林小玲认为,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孩子切身感受传统文化,还融入“跳、跨、跑、穿”等动作,比单调的体能训练更有趣。

幼儿园学生玩得不亦乐乎。

幼儿园学生玩得不亦乐乎。

“传承文化不是唯一目的,教育的首要目标始终是发展孩子,文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资源。”她说。

在林小玲的推动下,龙湖镇中心幼儿园成为潮州第一个省级学前教育城乡一体化管理资源中心。骨干教师分组对口指导周边27所民办幼儿园,统一培训、教研,让更多孩子在同一片“教育森林”里成长。

幼儿园学生做的手工作品。

幼儿园学生做的手工作品。

“我希望孩子们是‘有根的孩子’。”她说,根是文化、是家乡,也是爱与安全感。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茁壮成长。

如今,林小玲正主持一个市级课题,计划将园本课程系统化,建设可共享的课程资源库,惠及更多乡镇幼儿园。“不只是我们学校,希望更多地方的孩子都能在熟悉的文化滋养里健康成长。”

南方+记者 厉思璇

编辑 冯颖妍 彭奕菲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