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老师的课,为什么越来越好听了?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海岛上涛声阵阵,汕头市南澳中学校园里,一堂特别的高中物理课开始了。

“写毛笔字时,大家都发现了哪些物理知识?”在前来“送教”帮扶的中山市第一中学物理老师蔡支坤的带领下,同学们用毛笔书写名字,沉浸式体验何为“滑动摩擦力”。课室里、网络上,2400多名全省老师与教研员同步“听课”,思考、分析、学习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模式。

教研是提升基础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的“源头活水”。近年来,广东持续加强教研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教研活动,发展壮大教研员队伍,发挥教研支撑带动作用,帮助广大教师手握课程“磨刀石”,练就教学“真本事”,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随着教师们教研能力水平提升,越来越多课程“新玩法”,正在走进广东中小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中。

配强队伍

教研员数量增长155.4%

教学水平要提升,首先教研队伍要强劲。

“徐老师引导我用学生的语言来转换生硬的理论,整节课上下来顺畅了很多。”在汕头市龙湖区林百欣中学,刚给学生们上完心理课的老师谢敏很是满意。

这是一节以“幸福”为主题的公开课。谢敏感慨,此前她一直苦恼理论应如何自然融入到课程活动中,在省教育研究院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的带领下,汕头、深圳两地教师团队经常一起线上磨课、互相学习,经教研实践,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

教研是找到教学“钥匙”的关键所在。如何激发老师们的教研积极性,帮助他们提升教学水平?被称为“教师的教师”的教研员,就是这背后的给力“推手”。

早在2018年,广东就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严把教研员入口关,提高教研员指导、引领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的能力。

一系列行动紧锣密鼓开展——将教研队伍配置情况纳入对市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体系,推动市县教研机构配齐配强各学科专职教研员;建立与学校整体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相统一的校本研修机制,促进学校加强教研力量建设,打造适应学生需求的课程……

多措并举,广东教研员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最新数据显示,全省在编在岗教研员从2020年2308人增长到2024年底的5895人,足足增长155.4%。

与此同时,教研员队伍素质能力稳步提升。

近年来,广东设置适合不同成长阶段教研员需求的研修课程,常态化开展教研员能力提升研修活动,并建立健全教研员“3年一周期”教研能力提升研修机制,近4年专项培训了教研员近2万人次。

他们遍布全省各地,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也指导帮助区域、学校、教师开展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等工作,有力支撑全省基础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精准送教

为教学“问诊开方”

队伍配齐、力量健全,如何才能让各地的教研员与老师们持续“动起来”?

一年前的秋天,广东省级教研团来到海岛上的南澳中学。“笔和纸张发生了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受到的压力有关……”课堂上,学生们一边写毛笔字,一边学习物理知识,抢答声此起彼伏。

物理老师蔡支坤顺势引导学生做起实验,运用木块、弹簧测力计等器材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最终,学生们不仅理解和掌握了滑动摩擦力,还领悟到了力学研究的方法。

“我的教学方式比较中规中矩,可能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散。”南澳中学物理老师刘伟钦从教20多年,现场学习了示范课后,下定决心要探索、尝试这种新的教学方式。

近年来,省教育研究院持续开展“走进粤东西北教研帮扶活动”,组织各学科教研员、骨干教师深入粤东粤西粤北县区、乡镇中小学和幼儿园,用一堂堂生动的示范课、一场场教学研讨活动,为当地教学“问诊开方”,帮助一线教师们打开一扇思维的“窗口”。

至今,2850多场次的教研活动接连举办,超142万人次的教研员和一线教师从中受益。

除了“精准帮扶”,广东也“广泛辐射”。

“人工智能助推思政课一体化育人”“开展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截至目前,广东已开展157场“南方教研大讲堂”,搭建网络教育教学示范性教研平台,为教师们提供高质量教育教学资源。

项目建设则是更强“引擎”。

当前,472个省基础教育教研体系建设项目正在全省铺开,具体包括学科教研项目、校(园)本教研项目、县(市、区)教研项目三大类。每个项目均围绕教育教学提出实施方案,通过开展聚焦问题、有明确主体、有组织的教研活动,激发教师队伍活力,督促各地教研员与教师们持续参与其中,从学科、学校、县域三个层面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多管齐下,具有广东特色的高质量教研体系已然形成,不断促进着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

【案例】

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滨海小学教科室主任何敏儿:

让英语课堂成为学生探索世界、表达自我的起点

开学季到了,作为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滨海小学英语教师、教科室主任,何敏儿进入了新一轮的课程设计之中。“新学期,我们打算继续主推‘项目式学习’,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她笑着介绍。

此前,她已有过“项目式学习”的诸多探索。在她的英语课堂上,孩子们会用英语设计店铺标语,在跳蚤市场摆摊售卖;结合学校建校30周年,发挥创意设计校庆吉祥物,并用英文口述给AI软件生成……

“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中把语言‘用出来’。”何敏儿认为,课堂应当是学生探索世界、表达自我的起点。为此,她从新课标倡导的“学科育人”和“核心素养”理念出发,率先将项目式学习深度融入国家课程,重构英语课堂的教学样态。

“生日策划师”的课程实践,正是将语言学习与新课标要求,以及具体生活场景相融合的一次教研探索。

“我们不做额外加课,而是把项目‘融合’进原有单元的教学里。”何敏儿说,“生日策划师”的设计引导学生们为母校校庆献礼,重点结合了沪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Why do we like birthdays?》这一单元的知识。孩子们在设计30周年吉祥物、用英语口述描绘设计样式与理念等过程中,就能真正领悟到如何真实运用生日礼物相关的词汇和句型,了解生日活动、庆祝方式和意义。

这样的课堂变革,并非一蹴而就。

2023年,何敏儿曾作为广东省唯一小学教师代表参加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不断磨炼自己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执行能力。

长达2个月的比赛中,她与教研团队精心打磨10个课例,涵盖健康生活、中国节日等多元主题,巧妙运用“故事山”思维导图和“五指复述法”,帮助学生理解情节、学会表达,最终斩获全国小学组一等奖。

“教研不是纸上谈兵,最终要回到课堂、惠及学生。”随后,她将赛事中获得的灵感与成长延伸到日常教学里——每周都组织集体备课,每两周开展大组研讨,带领教师们创新课程设计,进行“备课+说课+上课+研讨”的深度教研,一批批高质量的教学成果接连产生。

从教10年,何敏儿始终保持着“拔节生长”的韧性。如今,她正在申报省基础教育教研体系建设项目,计划将项目式学习与“五育并举”深度融合,辐射到更广人群,“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有趣、有安全感和被支持的环境中,成为‘自己的冠军’。”


【开栏语】

他们立德树人、躬耕教坛;他们启智润心、甘于奉献;他们勤学笃行、求是创新……在广东教育强省建设进程中,广大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担当书写教育奋进的新篇章。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广东省教育厅联合南方日报、南方+推出“教育强省 强师先行”系列报道,讲述优秀教师教书育人故事,展现广东“新强师工程”建设成效,敬请关注!

点击阅读专栏报道:教育强省 强师先行

南方+记者 陈伊纯

编辑 童慧 彭奕菲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