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大先生”,广东如何引导教师答好这道“必答题”?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8月26日,广东2025年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在华南师范大学启动,现场同步举办师德师风主题宣讲活动。64岁被学校返聘,坚持站上讲台;克服高原缺氧,扎根雪域教书育人……5位不同学段的教师讲述自身故事,分享对于师德师风的理解。

“师德师风就彰显在教师们一次次科研攻关、一次次跨越山河的奔赴之中。”结合自身援藏援疆经历,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张得龙动容地说。

今年已是广东持续开展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的第18个年头。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而师德师风,就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所在。

一直以来,广东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随着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创新师德教育方式、健全长效机制等一系列举措开展,一批批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正在广东涌现。

有个别孩子表现不太适应,老师贴心俯身安慰。

中山 南方+分割线  南方+ 朱晓宇 制图

建立长效机制,筑牢思想根基

正值开学季,一批满怀热情的师范毕业生奔赴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中小学校,在广袤的县域乡村,开启特别的教学生涯。

“我有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我要努力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岭南师范学院毕业生刘叶红入职了汕尾市陆河县特殊教育学校,在校门口,她被孩子们的热情问候深深打动。

师德师风是年轻教师的“第一课”。如何进一步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如何持续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大先生”?

80后中学思政老师蔡慧:做老师一定要坚守初心,站稳讲台,踏踏实实做好这份工作,不负社会和家长对我们的期望。

广东坚持高位推动,筑牢教师群体思想根基——

2024年新年伊始,以省委一号文件出台加快教育强省建设的意见,将师德师风摆在教师培养培训工作首位。

2025年全省教育大会后,发布《关于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省的意见》,继续强调要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而早在2017年,广东就明确提出要在教师资格认定、录用、聘任、职务晋升等教师管理各个环节,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近年来,又陆续研究拟制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细则、师德评价考核办法、师德师风建设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措施,严格师德师风“红线”。

文件部署、机制建立……广东构筑起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坚持守护教育净土。

当前,全省持续开展贯彻落实师德师风长效机制情况调度,推动各地各校织密制度“笼子”,提高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化法治化水平。

中山 南方+分割线  南方+ 朱晓宇 制图

创新教育方式,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教师发展,师德为先。

为弘扬教育家精神,近年来,广东建立了完善的教师荣誉表彰体系,以省委、省政府名义表彰一批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涌现出一大批师德先进典型。

高海宁是初中数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工作室主持人。

而广东不仅从制度上“强基”,更从思想上“铸魂”,确保教师队伍的政治本色和育人初心永不褪色。

“虽已年过60,但我愿继续守护教育的热土,把自己活成一道光,一道照亮学生成长的光。”在2025年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上,广州市海珠区实验小学信息科技教师郑贤分享了她作为中国第一批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教师的故事,感染了现场不少老师。

非科班出身的她,为了缩小与同龄老师的教育经验差距,要求自己每天至少多工作或学习3个小时,用时间来弥补差距。仅用不到10年的时间,郑贤便成为了广东省特级教师。

自2008年起,广东省教育厅将每年9月定为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让广大教师成为活动的主角。

活动期间,一场场巡讲,叩击心灵;一篇篇征文,凝结感悟。这种用身边人、身边事感召广大教师的方式,是广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有力举措,成为广东师德教育的特色品牌。

与此同时,广东开展“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进行“最美教师”和乡村优秀青年教师专题宣传,组织各地各校广泛开展“讲述我的育人故事”活动,让教育家精神播撒到更广阔的土地、走进更多教师的心中。

春风化雨,大爱无声。多元化、沉浸式教育平台的搭建,让师德教育从文件要求落地为生动实践,也更激发了教师群体的内生动力。

如今,广大广东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正在为建设教育强省提供有力支撑,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

中山 南方+分割线  南方+ 朱晓宇 制图

■案例

河源市第一小学校长刘舒玉:

童年遇见光,长大后成为“光”

在河源市第一小学的榕树下,经常能看到一个身影与孩子们并肩而坐。她是校长刘舒玉,也是孩子们口中亲切的“舒玉老师”。

从青涩的师范生到全国优秀教师,从班主任到省党代会、妇代会代表,20多年的教育长路上,她始终以温柔与坚韧,书写着一段又一段温暖的教育篇章。

“我会成为一名教师,是因为在童年遇到了光。”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刘舒玉眼中漾着暖意。小学时遇到的许多充满教育情怀的好老师,总是善于发现她的闪光点,哪怕只是某一次作业的某个字写得很美观这种小细节,都会及时地鼓励她。这些鼓励让她在后来选择专业时毫不犹豫地填写了师范专业。

在她看来,共情,是教育中最为温暖的力量。也正是这份将心比心的能力,让她在与学生相处的每一天里,都能营造出理解、信任与支持的成长氛围,为孩子的全面发展照亮前路。

秉持“玉成幸福”的理念,刘舒玉打造起“舒展教育”品牌。她聚焦“双新”“双减”政策,开设“五学”幸福课堂,推动核心素养培育;创建“453”作业体系,实现减负增效;构建丰富的“1+2+N”课后服务,满足学生个性需求。这些扎实而温暖的实践,也让学校获评首批河源市“双减”工作示范校。

累累硕果,是刘舒玉多年来以热爱浇灌教育的见证。在她引领下,“CSMS智慧评价+五学幸福课堂”现代化教学模式日益成熟,学生的课后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作为广东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刘舒玉也积极发挥平台辐射力,助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她牵头组建了28个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名班主任工作室发展共同体,组织区域教研93场,开展送教下乡132次,让优质教育的光照进更多课堂与家庭。

我早已将‘立德树人’熔铸为生命的坐标,在三尺讲台播种希望,以岁月年轮见证桃李芳华。”刘舒玉说,她愿始终站在教育实践的最前沿,传承美德、培育新人、弘扬新风,构建和谐教育生态。


开栏语:他们立德树人、躬耕教坛;他们启智润心、甘于奉献;他们勤学笃行、求是创新……在广东教育强省建设进程中,广大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担当书写教育奋进的新篇章。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广东省教育厅联合南方日报、南方+推出“教育强省 强师先行”系列报道,讲述优秀教师教书育人故事,展现广东“新强师工程”建设成效,敬请关注!

点击阅读专栏报道:教育强省 强师先行

南方+记者 马瑞婕 陈伊纯

编辑 钟烜新 张茵
校对 何翠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