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第一视角看阅兵,这几个瞬间最打动我们
9月3日凌晨2时10分、2时11分、2时12分……生怕睡过头,我给自己的手机调了3个闹钟。
实际上,许是因为激动,我几乎一夜没睡。第一个闹钟一响,我简单洗漱后,便和两位同事打车去到了中华世纪坛集中乘车。
北京长安大街,天安门城楼东侧——距离威武雄壮的徒步方队、战旗方队、装备方队,仅有几米。
这是我今天亲历阅兵的位置。
自豪、激动、兴奋……百感交集,强烈而又复杂。
在历史前进的航道上,总有一些日子,被赋予非凡的意义。
1945年9月3日,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
202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日子,一场盛大阅兵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这,以坚定姿态传递守护和平的决心,“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
凌晨4时,距离九三阅兵正式开始还有5个小时,我和我的两位同事步行前往天安门城楼下的媒体区。
5时44分,太阳升起,东方渐白,缕缕晨光徐徐铺满天安门广场。
回头看向天安门城楼的红墙金瓦,在清晨的雾霭中显得格外静谧。
观礼台上,我遇见了香港保安局局长邓炳强和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会长霍震霆。霍震霆说,“很激动,作为中国人真的很光荣。”邓炳强同样难掩兴奋之情,“我是第一次来看阅兵,很荣幸能有机会看到国家最强的武器。”
不远处,受阅部队整装待发,战士们身如青松挺拔,战车如钢铁长城列阵。大家都铆足了劲,只为这一刻。
这,就是今晨的北京。我们期待着、期待着……
“轰、轰、轰……”
56门礼炮齐鸣80响,庄严肃穆,响彻云霄。
“踏、踏、踏……”
国旗护卫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出发,走向旗杆,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走得豪迈。
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五星红旗缓缓升起。整个广场,歌声激昂,鼓点与心脏同频,历史在这一刻仿佛凝成了可触可感的河流,拂过舞动的红旗、淌过整齐的方队……连观礼台上站立的人潮,也仿佛被这历史的洪流轻轻穿过。
由远及近的飞机轰鸣声,把我的思绪拉回,是空中护旗梯队来了!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历史的皱褶里,藏着照亮未来的火种。曾经历过抗战至暗时刻的中国,更懂得和平的可贵,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
来不及按捺满怀思绪,13个徒步方队步履铿锵,阔步走来。
遥想当年,共和国的第一次阅兵,徒步方队的战士手中,大都是从战场上缴获的武器。
曾经,我们靠这杆枪赢得胜利,手持这“万国牌”武器走上阅兵场。
如今,受阅官兵手持新一代制式步枪——191式自动步枪亮相,标志着中国制式步枪也实现了从仿制到领跑。
地上有复制粘贴的“中国排面”,天上有呼啸云海的“长空之王”,这种热血共振,就是最坚固的国防。
76年前,开国大典上,我军仅有的战机凑不足空中梯队,以至于调遣了通信机、教练机齐上阵,一些飞机还绕飞两圈,撑起中国排面。
76年后,九三阅兵中,歼-20S、歼-35A等歼击机,轰-6N、轰-6K等轰炸机,运-20等运输机组成的空中梯队,一架接一架,从我的头上呼啸飞过。
那一刻,我深切感受——
那些英雄战士,在高喊“我们一定会获得最终胜利”时,始终相信我们能把这件事干成;在他们前仆后继地慷慨赴死时,始终相信我们能迎来那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他们为国而捐躯,虽九死犹未悔。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换取的是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他们始终相信,所愿皆成,虽远必达!
而这,也正是“坚定信仰”的意义。
这次任务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要数那些“大家伙”们。
当“惊雷-1”空基远程导弹、“巨浪-3”潜射洲际导弹、“东风-61”陆基洲际导弹、“东风-31BJ”新型陆基洲际导弹等大国重器从我面前驶过,我不由自主地举起手机,重复地“按”,不停地拍……
我从未在这个视角见过如此大的“阵仗”,现场更是听取“哇”声一片。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首次露面的新型兵器。包括:高能激光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新型无人潜航器、新型察打一体无人机等,让人目不暇接。
这些装备,很多是首次亮相,很多我甚至都叫不出名字。
在意识到自己从“军迷”变成“军盲”的那一刻——
我却很骄傲:我们的武器装备跟上甚至引领着世界潮流。
图源:央视新闻
图源:央视新闻
参加完九三阅兵,我从“军迷”变成“军盲”了
中国力量,通过九三阅兵展现得淋漓尽致。总体而言,感受有三:
一是信息化程度高。比如,装备方队专门编组了信息作战群,去年调整组建的信息支援部队也首次亮相。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军对于“信息制胜”的重视和自信。
二是智能化水平强。现场,一大波陆海空无人装备让人印象深刻。不少人惊呼:“解放军竟然进化成这样了!”其实,这只是我军智能化发展的冰山一角。用机器代替人打仗,梦想照进现实来!
三是体系化能力牛。未来战争,不是拼“单品”,而是靠握指成拳、体系作战。这次阅兵,往大了说,成体系展示了我军“4+4”新型军兵种结构布局的强大合力。往小了说,比如集中亮相的“鹰击”系列高超声速反舰导弹、“红旗”系列防空导弹,让我们的矛更利、盾更硬。
以前,军迷圈说:“过于先进,不便展示”。我觉得以后可以改口说:“过于先进,大方展示”。
今日之中国,历尽沧桑,但生机勃勃。
今日之中国,不主动战,但不畏惧战。
今日之中国,记得住历史,也守得住和平。
南方日报、南方+特派记者 祁雷 张梓望 吴彬彬 在北京发回报道
整合:古嘉莹
摄影:张梓望(部分图源新华社、央视新闻,已标注)
剪辑:徐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