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你看!山河终无恙”
出发北京前,姚梅健小心翼翼地将爷爷的照片放入行囊,他想让爷爷也看到祖国的强盛,“再没有哪个国家敢来侵略我们的中国了。”
天安门广场上,钢铁洪流缓缓行进,战机的呼啸声划破长空,“爷爷,你看到了吗?这就是今天的中国军队。”
照片里,姚子青戴着圆框眼镜,目光清澈而坚定,永远地定格在29岁年华。88年过去了,这位在宝山战役中壮烈殉国的营长,终于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见证了他用生命守护的祖国,安宁、繁荣。
家书纸短,家国情长
泛黄的信纸已经脆弱不堪,残留的字迹却依然清晰可辨。
“(早)睡早起……(门)关上至要……”这些平凡至极的叮咛,出自一位即将奔赴战场的军人之手。
1937年,淞沪会战前夕,姚子青在给家人的最后一封家书中,最放不下的是这些生活琐事。嘱托他人送回老家的儿子姚鸿逵,成为他最大的牵挂:鸿逵还小,才6岁,大家要照顾好他。
字里行间,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个普通人的不舍与牵挂。家书纸短,家国情长。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无数如姚子青般的普通人,舍弃小家为了大家。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姚子青率六百壮士进驻宝山城。他们誓死坚守这座上海长江边的门户,与日军约2500人的精锐部队血战8天7夜。
“这8天7夜的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经历了什么?大家都不知道,因为没有一个人生还。”姚梅健的话语中带着深深的遗憾。
我们只知道:他们用血肉之躯抵挡钢铁巨兽。子弹打完了,就与敌肉搏。“职决遵命死守,誓与宝山共存亡……”是姚子青发出的电报。
六百壮士,全部阵亡。但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时间,让日军“3月内灭亡中国”的妄想破灭。
盛世如愿,山河不忘
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84岁的姚鸿逵作为烈属代表受邀参阅。目睹祖国依然铭记父辈的鲜血与牺牲,老人心中充满了光荣与慰藉。
姚梅健在参阅现场。
十年转瞬即逝。当年陪同父亲前往北京参加阅兵仪式的姚梅健,如今接过了传承的使命。
前不久,他特地前往上海宝山,瞻仰爷爷牺牲的地方。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公园内的“姚子青营抗日牺牲处”,他看到纪念碑下摆满了鲜花:“大家还记得这些为他们浴血奋战的烈士。”
80多年过去了,人们依然没有忘记。这座纪念碑如今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黄梅兴、姚子青两位烈士,1985年,梅州市平远县把城镇中学改名为“梅青中学”。
“一代人打了三代人的仗。”姚梅健感慨,如果没有军人的守护,哪来的万家灯火、国泰民安。
出发北京前,姚梅健小心翼翼地收起爷爷的照片,仔细放入行囊。他想带着这张珍贵的照片,让爷爷也看到祖国的强盛,“再没有哪个国家敢来侵略我们的中国了。”
长安街上,受阅部队的脚步声铿锵有力,钢铁洪流震彻大地,空中雄鹰划破苍穹,姚梅健代替爷爷看到这支现代化军队的英姿。
从宝山血战到长安街阅兵,从六百壮士到百万雄师,八十余载风雨历程,中国已不再是当年的中国。而不变的,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铭记、对英雄的敬仰、对和平的珍视。
看!这山河已无恙,如您所愿。
采写:南方+记者 马瑞婕 祁雷
摄影:南方+记者 许舒智 张梓望
剪辑:南方+记者 金镝
通讯员 叶婷婷 王小平 何飞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