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反抗侵略的集体记忆锚定坐标

南方评论
+订阅

文丨默 达

8月31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在北京举办第三场记者招待会,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了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等方面情况。

对于抗战文物、英雄故事,许多人并不陌生。小时候去烈士陵园春游扫墓,长大后到各种纪念馆、陈列馆参观学习。书本上、电影中,英雄的形象熠熠生辉;市坊间、村落里,英雄的故事家喻户晓。抗战英雄或沉眠或老去,但在人们心中锐气不减;历史文物或染上了时光的痕迹,却在时光流逝中更加清晰。

它们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的重要坐标,散落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埋藏在英雄们用鲜血保卫的每一寸泥土中,等待着后辈前去寻访。

江西吉安六渡村里,黄富财一家三代近百年间接续守护着一座无名墓地,最终等来了黄公略烈士亲人和相关部门的工作组;江苏淮安刘老庄镇上,82名烈士曾为保护群众转移献出生命,如今,已有26位烈士留下了姓名,对未知的追寻还在继续。这样的故事还在不断上演。近年来,退役军人事务部投资2.7亿元,实施43个抗战烈士纪念设施建设项目;补助资金20亿元,推动7.7万余座零散烈士墓迁至烈士陵园。将“零散的星光”汇聚成“精神的火焰”,既是对革命先烈的尊重,对烈士后人的交代,也是一堂生动的爱国公开课。

记忆的坐标深深铭刻在一代人的脑海中,也需要深化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研究阐释,将抗战精神传递给后人。

我们常说“小米加步枪”,但看过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后,才能直观感知那段峥嵘岁月。许多人都了解过东江纵队的传奇故事,但到东江纵队纪念馆走一走,读一读烈士信件,听一听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悲壮事迹,人们仍会为这些高尚的灵魂洒下热泪。

记忆的坐标如黑夜中的火把清晰可见,却总有魑魅魍魉企图歪曲史实、抹除记忆,对此须时刻保持警惕。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立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骸原址上,40年来接待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亿万观众,大量文物史料向世人无声控诉。见证者会老去,但反抗侵略、保卫家园的故事不能消散在风中,建立历史记忆传承人制度,将反抗侵略暴行的故事讲给后代,讲给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们听,可凝聚起强大的力量和共识。

尽管日本右翼势力近年来不断上演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的闹剧,甚至被曝出“天价公关费、封口费”,但史实不容篡改,侵略者只会被愈加详实的证据牢牢钉在耻辱柱上。埃文·凯尔将有侵华日军罪行照片的相册送回中国,并说“我只是做了一件正确的事,唤醒更多拒绝认错的人”。保护这些文物,守护好我们的记忆坐标,也可以警告那些蠢蠢欲动的势力。

历史需要铭记,证据需要留存,英雄需要歌颂。将抗战文物和遗址保护好开发好,将抗战英雄的故事整理好讲述好,记忆的坐标将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发光发热。

编辑 毛帅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