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回到祖(籍)国,秘鲁中华通惠总局名誉主席、中山市荣誉市民萧孝权带回一件珍贵文物——“秘鲁华侨对日宣战筹饷总会征信录”实物,里面详细记录了1932年至1933年间秘鲁侨胞第一批次筹饷情况。
“秘鲁华侨对日宣战筹饷总会征信录”实物。 通讯员 董菁菁 供图
这次受邀回中国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萧孝权将这件珍贵文物带回来并通过参与座谈会等方式进行展示,从而讲好海外华侨华人抗战故事,缅怀先烈。
而在另一边,中山市博物馆内一场特殊的展览正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展览中上百件(套)侨批,不仅讲述了侨胞与故乡亲人间的家长里短,也传递了远在海外的侨胞们在抗战期间的爱国情怀。
可以说,无论在抗战时期,还是在和平年代,中山侨胞都以他们的方式表达着对故乡、对祖(籍)国的牵挂,这份牵挂或是一封漂洋过海的侨批,或是一份凝聚群力的善款。在时代更迭中,中山侨胞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爱国心的接力。
回家
“在秘鲁的华裔中,粤籍华人占大多数。”近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故事分享会现场,萧孝权说。而后,在中山市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活动中,萧孝权又详细介绍了秘鲁华侨华人抗战故事。
萧孝权介绍,“秘鲁华侨对日宣战筹饷总会征信录”实物中所记载的筹饷当年被直接转到著名抗日爱国将领马占山所在的东北抗日义勇军与东北救济总会手中,真实反映了秘鲁侨胞为支援中国抗日、自发筹款的情况。
当时,以秘鲁中山隆镇隆善社为代表的秘鲁侨团、侨胞想方设法捐款筹集军饷,不远万里驰援祖(籍)国抗战。当时,秘鲁各地侨团联合成立秘鲁华侨抗日筹饷总会,喊出“日贼一日未退,失地一日未复,则我们筹款责任一日未完”的口号,当地华侨华人通过义演、认购公债、自愿捐款等方式筹集款项支援抗战。
秘鲁中山隆镇隆善社支援抗战的事迹。 南方+ 苑世敏 拍摄
从第一次筹款到1945年日军投降,秘鲁侨胞共组织了三次重大筹饷活动,且成绩斐然。
在中山市博物馆联合市内外5家收藏机构策划的“抗战记忆——侨批中的家国情怀”主题展中,详细介绍了抗战时期,秘鲁侨胞作出的贡献:当时,秘鲁中山隆镇隆善社先后三次举办义演、义卖等筹助军饷活动,共筹集到200多万元秘币。
“这在当时约相当于100万美元,可以说为抗战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抗战记忆——侨批中的家国情怀”主题展策展人、中山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寇海洋说。
“抗战记忆——侨批中的家国情怀”主题展。 南方+ 苑世敏 拍摄
当时,周恩来为旅秘鲁中山隆镇隆善社第三次筹捐抗日军饷义举题词:“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一切为了祖国!”
时至今日,这句话依旧鼓舞着一代代秘鲁侨胞。
“无论时代如何变更,但是秘鲁华侨华人都坚信着‘没有国哪有家’,这次受邀回到祖(籍)国,我希望讲好海外华侨华人抗战故事,铭记使命,传承爱国主义。”萧孝权说。
记忆
在民族存亡之际,像秘鲁侨胞一样心系祖(籍)国的中山侨胞分布在世界各地,他们对祖(籍)国的关心、驰援通过抗战时期克服万难寄回家乡的侨批等文物材料可见一斑。
“侨批”,又称“银信”,是指老一辈海外侨胞寄回国内的书信及汇款凭证。
侨批。 南方+ 苑世敏 拍摄
今年,正在中山市博物馆展出的“抗战记忆——侨批中的家国情怀”主题展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
这是侨批首次作为主角出现在中山展览中,共展出120多件(套)侨批,涉及中山、江门、梅州等城市。
展览第一单元主要展示战前侨批的历史由来、范畴定义与递送网络,第二单元主要聚焦抗战中的侨批及其承载的民族大义,第三单元展现抗战胜利后侨批承载的新使命。
“侨批作为海外华侨与家乡亲人之间的书信往来,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情感记忆。在抗战时期,它不仅是维系亲情的纽带,更是抗战精神的重要载体。”寇海洋介绍,“而在抗战时期,侨胞们想往故乡寄一封侨批并非易事,即使能寄到收信人手中,也往往要用时半年之久,真的是‘家书抵万金’。而在抗战之前,一封侨批从海外寄回中山用时多则一个多月,短则20余天。”
战争影响到的不只是侨批寄达的时间,更影响到侨批的中心内容,从战前到抗战时期,中山侨胞寄给家人的信件内容发生了从关心家中生计、家乡发展,到关心国家、故乡受战争影响的转变。
比如,1940年1月,檀香山华侨林金泉写给侄子林文有的侨批中,提及中山石岐沦陷,遭遇日本飞机轰炸,民众生活凄惨的状况。1940年5月,檀香山华侨黄炽关于汇银及石岐沦陷等事致杨礼波的侨批中,写到“石岐失陷……民众流离颠沛”。
这一点在当时的侨房建设中也有所显现。
一位少年在展览中驻足。 南方+ 苑世敏 拍摄
“战前,侨房上多出现山水花鸟等元素,但在抗日战争发生后,中山侨房中出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的元素,比如库充一栋侨房中有一面刻有‘民族精神’的牌匾。”寇海洋说。
这块牌匾的复制品也出现在展览第一、第二单元更替处,直接印证了战争对海外华侨华人心路的影响。
传承
“抗战记忆——侨批中的家国情怀”主题展中,除了饱含深情的侨批,还介绍了海外华侨华人倾尽所有支援祖(籍)国抗战的感人事迹。
9岁的方子富回到中国的那一年,日本已经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他的父亲正是斐济华人方作标,这位曾在抗战时期,独自出资购买一架战斗机,并亲自护送回国的中山籍侨胞的爱国故事,长久以来在斐济华人圈中传扬着。这次,他的事迹出现在“抗战记忆——侨批中的家国情怀”主题展中,“方子富”这个名字也饱含着方作标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期望。
斐济华人方作标的爱国事迹。 南方+ 苑世敏 拍摄
方作标的孙子、斐济华人文化艺术经济联合会会长方志伟介绍道:“爷爷给孩子取的名字,有‘国、强、富、民、兴’等字眼,就是为了提醒下一代,有国才有家。”
在民族危亡之际,方作标等华侨先辈们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国抗战,展现了海外游子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
“当时,爷爷不仅把房产抵押给银行,还掏出毕生积蓄,独自购买一架飞机,另外三架由其他侨胞共同捐献。”方志伟说,“虽然我没有见过爷爷,但我为他感到骄傲。”
如今,方志伟接过了祖辈们传承爱国心的重任。在这次作为侨界代表,受邀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之前,当地时间8月14日,方志伟参加了斐济侨界在劳托卡中华学校召开的主题座谈会,讲述了爷爷的爱国事迹。
“我在家中会做到言传身教,让后辈铭记祖先事迹,把家族爱国情怀传承下去,还将孩子们送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中医等,现在他们也在斐济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我希望他们讲好中国故事。此外,我通过参加交流会等活动,用祖父的爱国精神激励当代人立足本职,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方作标说。
如今,他长居斐济,从事旅游投资事业,积极投身中斐合作发展。“之前回国我已经把当年政府给祖父的奖励捐献给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这次,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希望好好感受祖(籍)国这次盛大阅兵,再多看看祖(籍)国的大好河山,把这份珍贵回忆留在心中。”方志伟说。
在采访过程中,南方+记者看到几位青少年来到展览现场参观,有的庄重地行少先队员礼,有的用手机拍下80多年前的侨批,还有不少观众在展览互动区留下祝福祖国的话语。
一位少年在展览处敬少先队员礼。 南方+ 苑世敏 拍摄
当无数观众在留言区写下“山河犹在,国泰民安”,当少年将右手高高举过头顶,在这场抗战主题展前行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员礼,当方志伟一次次讲述着祖辈们身在海外克服万难支援祖(籍)国抗战的故事……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无声中展开,爱国心的接力也得以完成。
展览互动区写满了对祖国的祝福。 南方+ 苑世敏 拍摄
正如观众在“抗战记忆——侨批中的家国情怀”主题展留言区写下的那样:“让我们新一代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苑世敏
通讯员 董菁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