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东江纵队成立82周年。作为华南地区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惠州人民全面参与抗战,勠力同心抗击日寇、保卫家园,在这片热土之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
时光流转,80余年来,我们从未忘记——从“虎口求生”的省港秘密大营救,到英雄出少年的东江纵队交通员,再到协助东江纵队英勇抗战的农民英雄……让我们一起推开历史的大门,回望那个血与火的年代,聆听惠州热血的抗战故事,从伟大的抗战精神中汲取奋斗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续写奋斗华章。
“虎口求生” 大营救中转站设在敌人眼皮底下
日前,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惠州市东江纵队纪念馆的新展《华南人民抗战的光辉旗帜》榜上有名。
该新展将东江纵队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敌后抗战、鏖战华南的峥嵘岁月娓娓道来,其中特别开设“伟大营救护文脉”展区,生动讲述省港秘密大营救的全过程。
将历史的指针拨至1941年12月,日军侵占香港,因避难而困在香港的800多名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深陷虎穴、命悬一线。紧急关头,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南方局的领导和部署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身)作为主力组织实施省港大营救。
当时,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接到任务后迅速行动,开辟了从九龙到宝安、惠州等地的交通线,沿途设置交通站,组织精干力量秘密护送文化名人。时任惠阳县委武装部部长、组织部长的卢伟如,假扮成一个从香港到惠州做买卖的大老板,包下了东湖旅店二楼的全部房间,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设下一处中转站。
1942年春节前一天,茅盾夫妇、廖沫沙、韩幽桐、胡绳等打扮成从香港逃难来的有钱人,经过沙坑、永湖、三栋后秘密入住东湖旅店。当时,旅店三楼被国民党师长张光琼包租,周边还设有岗哨,戒备森严,在巧妙利用之下竟成为有惊无险之地。
在周密的部署下,100多名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先后经东湖旅店中转,确认安全后再悄无声息地沿江北上,陆续转至大后方。从1942年2月到5月、6月,从未发生任何意外。
惠州市作协主席陈雪介绍,这场悄无声息又震惊中外的秘密大营救行动,历时200余天,行程2万余里,遍及十几个省市,没有一人走失或被捕,被茅盾评价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英雄出少年 用稚嫩肩膀扛起保家卫国重任
“谁说我们年纪小,万恶的敌人要靠我们来打倒……”在惠州的抗日战场上,活跃着一群稚气未脱却一往无前的青少年。他们本该在校园里学习,却拿起武器奋起抗争,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保家卫国的责任。
在惠州“开学第一课”中,广东东江干部学院老师高田倾情讲述了东江纵队五少年英雄的动人故事。
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正式宣告成立。为更好地开展战斗,东江纵队在博罗、镇隆、梁井、白芒花等地设置了交通站,形成遍及全东江的交通网络,交通员大多是当地的青少年,多数只有十三四岁,少数只有十一二岁。
少年交通员除了开展秘密工作,在正面战场上也毫不退缩。1944年7月21日深夜,东江纵队夜袭平湖取得全胜,转移到老虎山下沙岭时,突然与日军主力队伍400多人遭遇,被压制在一片开阔地带。危急关头,“小鬼班”五名少年战士挺身而出,在班长黄友的率领下冒着枪林弹雨抢占了一条较高的堤围,开火阻击敌人掩护主力撤出开阔地带。
恶战展开,小战士们一次又一次打退了鬼子的进攻,坚持了近一个小时后,傅天聪、赖志强、李明等四人在战火中相继负重伤,他们将打光了子弹的步枪枪机拆出,埋入淤泥,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班长黄友负伤后仍顽强地坚守阵地,把没有子弹的手枪和装在口袋里的《党员须知》塞进了稻田的淤泥里,向冲上来的鬼子投出最后一枚手榴弹后壮烈牺牲。五名战士中,年纪最小的黄友只有17岁,最大也不过19岁。
战后,东江纵队司令部、政治部发出通报,授予黄友“抗日英雄”的光荣称号,并把“小鬼班”命名为“黄友模范班”,延安《解放日报》第一版以《东江纵队五少年英雄以一当百光荣殉国》为题作了详细报道,少年英雄的故事传唱至今。
军民同心 惠州农民英勇抗战活捉敌人
位处惠州东北部的惠东县高潭镇,山高林密,地势险要,革命历史悠久,是中国建立最早的区级苏维埃政权所在地,被称为“东江红都”。
搭乘乡村振兴的快车,“东江红都”高潭再次翻“红”,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循着红色足迹来到这里,吃着“抗战餐”、走着“情报路”,遥想当年的血雨腥风和艰苦卓绝的战斗场景。
在高潭镇甘溪村,五名党员雕塑广场向游客默默讲述着当年“五人支部”坚守六年寻找党组织的故事。朱远平、朱正光、钟蔚强、钟金娘、钟李仁五人历尽艰辛找回“主心骨”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经枪林弹雨,战功赫赫。
1945年春,走向穷途末路的日寇,强拉民工新修筑了一条由高潭向新庵、多祝、惠州撤退的战备公路。东江纵队组织发动当地农民,在甘溪村隘口的佛子坳打响阻击战,将日军打得落荒而逃。
这场佛子坳阻击战毙(伤)敌10余人,缴获战马数匹,给了日军一次沉重打击。从此以后,日军再也不敢窜入高潭,其中朱正光活捉鬼子的故事最为振奋人心。
当时,一名鬼子撞进村里,朱正光立即组织家人隐蔽转移后,便与弟弟朱玉各带一支粉枪下山,悄悄摸近。朱玉守住大门,朱正光迅速闪进屋内掩蔽在屋角,两人在紧密合作之下活捉了这名敌军,缴获了他的三八枪、挎包背包、毛毡、衣物等,并将其五花大绑押送给东江纵队。
这是惠州农民第一次活捉敌军,极大地鼓舞了乡亲们的抗日信心。为了奖励他们的勇敢行动,东江纵队将缴获的敌军饭盒奖给朱正光,活捉鬼子一事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今天,这只饭盒还在,上面的斑斑锈迹,是惠州农民英勇抗战的光辉见证。
采写:南方+记者 糜朝霞 乌天宇
摄影:南方+记者 梁维春 王昌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