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感通行:具象化感受大湾区融合发展成效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维辰

无需刷证件、摁指纹,刷脸即可通关,大批旅客同时通过或是旅客戴口罩等特殊情况下也能准确识别——这样的“无感通行”,有望在粤港澳大湾区更多口岸实现!

8月30日,香港立法会议员、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尚海龙介绍了无感通行相关技术及应用情况,引发众人期待。

以往,通关需过闸机、扫描证件、按指纹等多项流程,一分钟通关人数最多约为25人。无感通行技术“加持”下,旅客可以并排走、成群结队走,无需停下脚步,便能迅速完成通关,一分钟通关人数可增加3倍达到100人,通关效率大大提升,有助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

即将举行的十五运会有两项跨境赛事,将实现无感通行。以粤港澳公路自行车比赛为例,运动员将会在230公里赛道上6次无间断通过港珠澳大桥三地口岸,实现时速40公里的无感通行,全程享受“不踩刹车”的通关体验,亲身感受“极速大湾区”。观众则能从“半天丝滑跨三地”的现实中,具象化感受湾区融合发展成效。

无感通行技术影响的不仅仅是通关效率,更能拉近“大湾区人”的心理距离。

无感通行本身就暗含市民视角:大家或许不清楚这一事物背后的跨模态身份识别技术具体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却能从他人或自己的体验中,切实感受到粤港澳三地从“有界”向“无界”的点滴转变。亦即:无感通行,有感融合。而“大湾区人”的身份认同,也会随着每一次无感通行,而愈加深刻。

湾区融合,许多时候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它或许是全运会历史上首批跨境赛事;或许是“港车北上”“澳车北上”以及“一签多行”“一周一行”实施后“大湾区人”更加便捷的出行互访;抑或是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通车后更为畅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硬联通”“软联通”不断完善,“大湾区人”的“心联通”也将进一步提升。

编辑 古嘉莹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