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广州市执信中学(下称“执信中学”)举行2025学年第一学期开学典礼暨第十五届“感动执信”颁奖典礼。
“感动执信”人物是执信中学为展现师生风采、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而设立的评选活动中的杰出代表。该校自2008年起举办“感动执信”评选活动,每届评选出的“感动执信”人物涵盖学生、教师、学校工作人员等。
今年,“感动执信”人物共评选出包括学生、家长、校友、学校艺术团、学校工作人员等在内的10个(组)代表。
执信中学2025届高三3班学生陈立伟凭借其中学期间独特的科创经历成为第一个站上颁奖台的学生。
两年前,陈立伟带着自己的科创项目,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摘得赛事最高奖——中国科协主席奖。
该项目是一款兼备平地行走和爬行变径管道的变轮距折叠式机器人,能替代人在各式管道空间开展检测检修、搜索救援等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并降低风险。
“被评为‘感动执信’人物,我觉得对得起自己初高中6年在科创方面的拼搏,更对得起在学习生活中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们。”谈及学习方法的分享,陈立伟坚信“慢下来,才能快起来”,学习不能太急于求成,而应潜下心来研究。
“学校定期评选典型榜样,是为了在校园内营造一种感恩、积极向上的氛围。”广州市执信中学党委书记陈民表示,新的学期执信中学将原本设置于期末的“感动执信”人物颁奖提前至学期初,正是希望新的学生进入到学校,能够直接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同时激励自己。
现场,陈民以“感悟自己创造的意义”为主题,向学生们提出三点建议。
意义不是别人给的,是我们自己找出来的。意义也从不自动显现,它需要我们主动思考。陈民建议学生们遇到事情多思考“这件事如何塑造了我”,同时学会把眼光放长远,从当下的付出中,预见未来的价值回报。
从小小的成就感里找信心。意义从来不是突然想明白一个大道理,而是从一次次“我做到了”的小快乐里慢慢积累出来的。陈民建议学生们在新学期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每天找一件“我做到了”的小事,在“微小成就”中收获正反馈。
把自己的小努力,和他人与集体联接,让意义变“大”,让意义超越自我。陈民认为,个人意义的最高层次,是与他人、与社会、与更宏大的愿景产生共鸣。当我们把个人的努力置于集体之中,意义便会升华。因此,他建议学生们时常思考自己的行动如何让周围的人、让社会、让国家变得更好。
采写:南方+记者 谢望海
拍摄:南方+记者 梁钜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