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定格成永恒的精神坐标。
86年前,广东四会白沙村上空,日机的轰鸣声撕裂了冬日的宁静。33岁的陈少陵在组织群众防空时,倒在了抗战的最前线。这位中共三水县党组织恢复活动后的首任领导人,用生命践行了“把一切献给党和国家”的铮铮誓言。
陈少陵(左)和战友 受访者供图
从农运先锋到南洋烽火
1906年,陈少陵出生于广东台山县(今台山市)海晏镇汶村。家乡“山尾水尾”的贫瘠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在他的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国共合作的大好形势下,农民运动的革命风暴席卷台山县。年仅18岁的陈少陵毅然投身革命的洪流。他走村过寨,怀揣着“为劳苦大众找出路”的信念,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先进思想,成为台山县农民运动的领袖。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陈少陵遭国民党反动派通缉,被迫流亡南洋。在异国他乡的马来亚,陈少陵的革命信仰从未动摇。他种过香蕉,垦种过橡胶,替淘金场主淘过金沙,用艰辛的劳作换取微薄生计。但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他都利用工作之余,活跃在华侨工人和青年群体中,结交朋友,传播革命思想。
在这里,他加入了“中共南洋特支”,即后来的“中共南洋临时委员会”,接受中共广东省委的领导和指挥。1934年前后,因频繁的革命活动暴露身份而再次遭到缉捕,他与战友转移至澳门继续斗争。
“小小书店”的抗战密码
1934年的澳门,板樟堂街口多了一家不起眼的“小小书店”。这家书店的创办者正是陈少陵。为了传播进步思想,团结抗日力量,他毅然将远在美国当兵的哥哥寄来的结婚费数百元美金(在当时堪称巨款),几乎全部投入创办了这家书店和配套的印刷车间。
小小书店在澳门板樟堂街(拍摄于1994年)。 受访者供图
“小小书店”门面虽不大,却迅速成为澳门进步青年的精神灯塔。这里出售马列著作和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作家的进步作品,以及《新华日报》《解放》等报刊,书店常常座无虚席。然而,在澳葡当局亲日倾向的阴影下,书店屡遭印度裔警察“摩罗差”的刁难搜查,罚款、停业成为常态。陈少陵便以卖文具、印制作业本信纸的收入弥补损失,更利用印刷车间的后门秘密出版报纸刊物,宣传抗日救亡。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小小书店”这个看似平凡的角落,迅速转化为秘密组织抗日力量的核心阵地。在陈少陵等人的倡议下,澳门抗日救亡工作联席会议召开,决定组建“旅澳中国青年乡村服务团”(简称“旅澳服务团”),由陈少陵和杨岭梅负责。1937年12月,陈少陵带领首批16名队员奔赴广东抗日前线。然而,刚抵达开平三埠新昌,他们便遭到国民党地方团队无理扣押,途中,队员们高唱着自创的激昂团歌:“慨我中华,山河破碎不整。恨那日寇兽行到处凶逞。我们愿意走遍故土农村。我们立誓,推动全民抗战……”
旅澳中国青年乡村服务团合影,照片后排左三为陈少陵。 受访者供图
后来,陈少陵等人被囚禁于南石头惩教场监狱。由于团员开展顽强的反监押、争取抗日自由的斗争,又得到中共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营救,全团人员被监押了38天后,1938年2月18日,由爱国进步民主人士陈汝棠等出面保释出狱。
蒙冤不改报国志
获释后,陈少陵义无反顾地继续率领旅澳服务团转战四会、三水抗日前线。1938年11月,经中共西江特委批准,他率部分成员加入由爱国人士田竺僧领导的广东省税警总团政训处政治大队,被任命为上尉视察员、政治大队队长。他以合法身份为掩护,秘密开展党的工作——中共西江特委随即在政训处成立中共支部,后改为特别支部,陈少陵担任书记。
1939年5月,陈少陵率20余名政工队员(其中10余名共产党员)奔赴三水。他遵照上级指示迅速建立起中共三水特别支部并担任书记,成为抗战时期三水县党组织恢复后的第一任领导人。
当时的三水地区处于半沦陷的局势,斗争环境异常险恶。陈少陵带领政工队员深入芦苞、乐平、大塘、白沙等前沿地带,冒着枪林弹雨,通过演讲、演戏、办夜校等形式,宣传抗日道理,激发军民斗志。他组织乡村壮丁队、自卫队,武装群众,直接抗击日寇。短短四个月,他就在政工队员、工人、农民、学生中发展了20多名先进分子入党,使三水特支迅速成长为全县抗日救亡运动的战斗核心。
命运的阴霾却不期而至。1939年8月,一封来自中共西江特委的错误决定送到陈少陵手中——他被错定为“托派”,即刻停职,调往四会接受调查。身处逆境,他没有一句怨言,仍以满腔热忱投入工作,与政工队员一起深入农村发动群众。12月15日,在四会白沙村组织群众应对日军空袭时,炸弹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
就在陈少陵牺牲的6年后,他的哥哥也在抗击日本法西斯战争中牺牲——1945年太平洋战争的冲绳岛战役中,他作为美军士兵阵亡。兄弟俩以不同的方式,共同为反法西斯战争献出了生命。
1984年3月,党组织为陈少陵彻底平反,广东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把一切献给党和国家
时光流转,八十余载匆匆而过。陈少陵牺牲时,女儿陈慧彬年仅六岁,但父亲的形象在她心中从未模糊:“他的赤诚,他的憨直,他为保卫国家奋不顾身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影响着我,并且成为我一辈子的人生底色。”
陈慧彬常常对后辈说:“父亲没给我们留下财物,但他留下的精神比什么都珍贵。”陈少陵临行前,将倾尽所有创办的小小书店无条件交给党组织,将子女托付亲友,“了无牵挂”奔赴前线——这种耿直,这种毫无保留的奉献与牺牲,成为家族的基因血脉。
尤为令人动容的是,陈少陵和他的兄长一个在华南抗日前线,一个在海外硝烟战场,皆是为了抗击日本法西斯、争取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不能辜负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陈少陵的外孙杨宇红在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说,“我也是一名党员,希望能够将先辈的精神传承下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份跨越时空的承诺,正是对两位烈士最深切的告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精神的力量历久弥新。
如今,陈少陵曾战斗过的热土,早已日新月异。澳门板樟堂街,“小小书店”虽已不在,但他当年编辑过的刊物却流传下来,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的信仰与坚守;在三水,他组织的抗日自卫队后代们,正用实干建设家乡,让昔日的革命老区绽放时代光芒;侨乡台山,一座座崭新的侨建筑与红色教育基地共同构成特色文化名片,书写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新篇章。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 | 卢志科 陈海燕
【视频】唐勇军 莫丽婷 卢晓锋
【实习生】高泉呈霨 陈恺曦 胡力文
【本文责编】刘树强
【频道编辑】陈地杰 陈冰青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蒋玉 刘树强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5年第17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