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荔泮芳华”系列活动2025年名家讲座第三场(总第14期)在粤剧艺术博物馆成功举办。本期讲座嘉宾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首席专家、二级研究员李庆新,题目为“从东亚海域沉船考古看唐宋时期珠江口湾区外向型陶瓷业转型与升级”。
活动由中共荔湾区委宣传部、荔湾区国家档案馆、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荔湾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詹天佑故居纪念馆承办,粤剧艺术博物馆、广州大学荔湾研究院/研究生院协办。
开讲前,荔湾区国家档案馆向李庆新研究员颁发荔湾历史文化研究特聘专家聘书。有关专家学者及市民朋友一百余人参加了本期讲座。
潮涌珠江,千年商都的广州城在历史的辉映下奔腾不息。当诸多带有唐风宋韵的陶瓷器从海底被发现,大众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岭南大地那段繁荣茂盛的外向型手工业时期。在建设现代化广州的今天,这场因产而兴,靠海而旺的古代手工业社会历史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与思辨?
印度尼西亚爪哇海域出水林加沉船(Lingga Wreck)、鳄鱼岛沉船(Pulau Buaya Wreck)等出水了大批宋代广州西村窑产品。 受访者 供图
海底沉船陶瓷器的发现
讲座开始,李庆新研究员详细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海域发现的10余艘唐宋时期中外沉船。在这些海底沉船的考古打捞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古代遗物,几乎每艘沉船都发现有珠江口湾区周边地区民窑生产的陶瓷器,学界称之为“广东罐”,证明这些商船在中国贸易的往返航程中曾经经停广州。
现有研究表明,这些器物大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外销瓷”,而是随船的日用器具。这类陶瓷产于广东的民间窑场,为广州等港口的海洋运输与国际贸易提供航海所需的日用器具,以及用以包装储存其他货物的容器。
李庆新指出,这类手工行业虽然在区域经济结构和跨国家跨区域贸易供应链中居低端环节,但是该类产品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服务于广州港口的贸易运输,具有不可或缺的支持作用,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广州地区陶瓷器的出口
伴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李庆新进一步讲述了唐宋时期我国古代商业贸易格局的转变,外向型商业贸易和沿海地区海洋性经济占比越来越大。从唐代开始,广东某些窑口开始出现分化转型,主要生产专供出口的外销瓷,如粤东北梅县的水车窑。
这种趋势到五代南汉时期进一步强化,而到宋代,广州西郊的西村窑专门从事生产高质量的外销瓷器,在模仿国内名窑先进技术中加以创新,成为外销瓷生产的新秀。
李庆新强调,西村窑作为广东陶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不仅输出高质高量的瓷器产品,还在海外贸易中输出先进的制瓷技术,对东南亚陶瓷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亚洲陶瓷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广州地区陶瓷业的转型
在讲座后半部分,李庆新指出,唐宋时期珠江口湾区陶瓷业总体上属于传统经济体系中的手工副业,制作主体以广泛散布的民间窑口,其产品也以生产日用陶瓷为主。
然而这一时期湾区中心城市广州不仅是国内主要港口,也是太平洋—印度洋海上航运的枢纽和贸易中心,来自全国各地的外销瓷经过广州港口销往世界各地。这一出口瓷器贸易集散地的定位,使得广州在陶瓷市场交易之外,催生出对各种服务性产品的广泛需求,而这些产品一般由本地手工行业提供。
由唐至宋,广州港航发展的供求关系为珠江口湾区民间陶瓷业生产提供了长足的内驱动力。因应海外市场需求,因产兴业,以广州西郊的西村窑为代表的外向型陶瓷业,出现从服务于贸易的手工副业转型升级为专门生产外销瓷的外向型专业行业,并且构成广州繁荣的“西部经济”的一部分,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以及海外贸易发展的助推器。
广州经济因此出现结构性变迁与功能扩张,在国际贸易上,从集散国内外商品的国际性转口贸易中心城市,转型成为商贸体系发达、手工业门类众多、具有较高生产能力的综合性经济中心。在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口湾区,可以看到“唐宋变革”“中古社会变迁”“城市革命”的许多现象。
讲座结束后,李庆新研究员还与现场的历史爱好者们展开了热烈而亲切的交流互动。一位来自荔湾区的市民朋友激动地说:“这场讲座史料详实、内容生动,让我对自己从小生活成长的地方,有了更鲜活的历史感知。我真的为荔湾感到骄傲!”
广东财经大学的黄同学也感慨道:“特别感谢荔湾区每月一期的‘荔泮芳华’文化讲座,为我们这些‘新老广’打开了一扇特别的文化窗口,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荔湾、认识广州,从而发自内心地爱上大湾区这片热土。”
南方+记者 郎慧
通讯员 荔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