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三川
山东大学停招27个本科专业、复旦大学文科招生比例降至20%、全国120所高校拟新增低空经济相关专业……今年以来,学科专业的风吹草动频频引发关注,有人感慨“读着读着成了关门弟子”,有人热衷于讨论“谁是下一个热门专业”。
高校专业应当如何调整?怎样兼顾各方需求?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5项机制和6项行动,对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作出系统部署。综观行动方案全文,不乏亮眼之处。
专业设置,一直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规模的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已进行多次。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人才与技能的不适配在部分领域比较突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三位一体”的,学科专业作为其中的关键枢纽,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加快优化调整的步伐。因此,相较以往,人们直观感受到的变化自然更为强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24年全国高校共新增专业点1839个,停招专业点2220个,撤销专业点1428个,专业调整优化力度进一步加大。
“大刀阔斧”不是目的,学科调整是个“技术活”。不难看到,《方案》中有一个关键词——“国家战略需求”。让专业建设“小逻辑”服务国家发展“大逻辑”,离不开方法论创新。毕竟,面对具有突发性、颠覆性的外部变化,如果再沿用传统的三年一轮的学位授权审核方式,不利于快速弥补人才缺口,抓住全球竞争的时间窗口。《方案》提出,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快速布局一批学科专业点,体现出鲜明的紧迫感和问题意识。
人才培养的周期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专业设置的天然滞后。如何及时获取反馈,实现动态调整?《方案》提出,健全供需对接机制,建设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给出了破题思路——借助大数据分析,专业、就业和产业三者的供需关系得以直观呈现,有利于克服“经验主义”的局限。当然,海量的数据只是基础,提升其精确性和标准化程度,还有待后续不断探索。
学科调整不是简单的算术题,需要处理好多对关系。比如“新”与“旧”、“热门”与“冷门”是相对的,要警惕部分高校过度“蹭热点”,不顾自身条件一哄而上,为了吃政策红利而忽视传统专业;再如“点”与“面”,《方案》提到,加强研究生、本科、高职三类学科专业目录协同联动,针对的正是不同教育层次衔接不畅、人才能力链断裂,同时专业设置也要树立“一盘棋”的思维,因校制宜,优化布局,避免资源错配;又如“破”与“立”,学科调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动作,应当审慎推进、按规律办事,从“稳中求进、先立后破”,到“完善分类发展机制”,再到“改革评价考核机制”,《方案》给出了较为周全的制度安排,对“过程”的重视,也有利于保证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重在契合。有学者认为,高校学科专业调整,本质上是推动整个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一个切口。期待这篇大文章做足做实做细,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