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一点两地”全新定位,粤港澳大湾区法治论坛在广州天河举行

南方法治
+订阅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重塑,世界秩序正经历深刻变化……面对种种挑战,如何加强法治供给,护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8月28日,粤港澳大湾区法治论坛(2025)在广州天河举行。本次论坛以“改革·法治·湾区:制度型开放新探索”为主题,粤港澳三地法学业界和学界大咖齐聚一堂,着眼服务重大国家战略,锚定“一点两地”全新定位,聚焦以高水平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广泛凝聚共识,形成并发布论坛成果文件《粤港澳大湾区法治论坛天河共识》(下称《天河共识》)。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被赋予“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的全新定位,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开展新兴科技领域法治化治理等方面肩负重要使命。《天河共识》总结借鉴过去一年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发展成果和成功经验,擘画未来发展路线图。

法者,治之端也。探索法治协同长效机制,将助力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天河共识》指出,优先在产业布局、产业链协同、产业生态构建等领域开展跨区域协同立法,加快制定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产业促进法规,为大湾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法治支撑;推动大湾区内地九市立法工作机构与港澳法律部门合作朝常态化深度化发展;推动粤港澳三地设立企业重整司法合作联席会议及破产专门法院,强化三地资产重整领域司法和专业资源整合,将大湾区打造为世界级企业重整中心。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驱动数字法治引擎,可以树立前沿技术领域治理法治化标杆。《天河共识》指出,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与法治建设全链条深度融合,打造数字时代法治新模式;积极引导企业提升数据出境合规意识、加强安全防护等级,探索建立数据治理“企业白名单”,探索构建粤港数字资产跨境交易规则体系,推动大湾区数据跨境流动;推动国内成熟数据应用场景向港澳及国际市场输出,构建“内地孵化—港澳落地—全球辐射”的数据应用出海解决方案。

开放天地宽,引得活水来。提升涉外法治服务能级,有利于打造多元化纠纷解决国际示范样本。《天河共识》指出,探索在大湾区内地九市司法行政系统设立涉外法治工作专门机构,优化整体推进、部门联动、各方参与、协同高效的涉外法治工作大协同格局;积极引领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与完善,主动对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动内地与港澳调解员资格互认,拓展内地法院吸纳港澳调解组织试点工作;积极推动大湾区仲裁机构全部接入裁审对接平台,全面提升裁审对接效能;建设仲裁司法审查案例库,统一裁判尺度,形成仲裁友好型司法环境。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构筑全球法治人才高地,才能真正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天河共识》指出,深化粤港澳三地法学院校、研究机构与法律实务部门的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国家检察官学院粤港澳大湾区分院平台作用,打造具有大湾区特色的专业化职业化教育培训体系;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法律部门人员培训班,实现三地法务人员同堂培训,凝聚三地更大范围更深层级的法治共识;深入探索粤港澳司法人员双向交流机制,持续拓展港澳法官、法律生赴内地法院开展专业交流活动的范围和形式,推动互派学习常态化。

法治交流与合作的持续深化,将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绝的法治动能。立足湾区、放眼世界,粤港澳三地的法治故事,还会继续讲下去、越讲越精彩。


法治护航广州高质量发展

从三个关键词看法治建设的“广州答卷”

关键词一:精立良法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立法是城市治理的基石。广州市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105件、政府规章113件;2025年正在推进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项目32件,用制度创新为城市发展铺就坚实轨道。

其中,《广州市依法行政条例》获评全国首届“地方立法十大范例”,全国首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获评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案例。立法成果既显“标杆性”,又含“民生温度”。

聚焦超大城市治理痛点,广州率先出台城中村改造条例、国土空间规划条例,并出台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以全链条精细化管理破解民生难题,让立法成为破解治理困境的“金钥匙”。

在新兴立法领域,广州以立法先行抢占发展先机,持续加大新赛道制度供给。2025年2月28日,《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条例》与《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条例》同日生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装上“法治引擎”。出台数据条例,培育一体化数据市场,让数据要素“活”起来。并出台政务服务条例,全面规范政务服务事项管理、便利化措施和数字化发展。同时,跨境电商、绿色金融等领域立法加速推进,为新兴产业发展“铺路架桥”。

此外,广州还不断完善涉外领域立法。积极推动“南沙方案”落地,《广州市南沙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广州市南沙区港澳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执业实施办法》相继出台,在与港澳规则衔接上大胆探索,让要素流动更“顺畅”。《广州市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条例》立法工作稳步推进,旨在打造国际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国际一流仲裁机构,为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提供“广州方案”。

关键词二:涉外法治

去年以来,广州锚定打造“全国涉外法治先行城市”的新目标,不断加强涉外法治建设。

擘画制度蓝图,方能行稳致远。广州制定涉外法治联席会议“四项工作制度”,9个区印发涉外法治联席会议制度。并创新推出穗港澳法治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系列举措,推动南沙加快构建“1部省级法规+3部市级法规+7部市政府规章”的开放型制度保障体系。

与此同时,广州持续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法治论坛、广交会法治保障等系列品牌,并建立健全服务企业“出海”全链条工作机制,通过系列务实举措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

每季度常态化召开法治供需对接会,助力企业破解跨境贸易、投资并购等涉外法律难题,现已惠及企业近700家。实施“法治护航 商通四海”助企“出海”工程,发布“广州涉外律师服务保障本土企业走出去十大举措”。商务、海关、贸促会等7部门联合签署工作方案,成立“一企一团”,为遇到困难的重点出海企业提供法律服务,让企业行稳致远。

平台赋能增效,服务触达全球。连续四届以“广州市涉外法律咨询服务港”服务保障“广交会”金字招牌,累计为130个国家和地区的展客商提供超2500次精准高效的涉外法律咨询服务。广州国际商贸商事调解中心至今已受理案件超4000宗,涉及标的超167亿元,用专业高效的调解化解跨境纠纷。全市超360家律师所开展涉外业务,设立9家联营律师所,共同织密涉外法律服务网络。

人才是第一资源,广州广开“才”路,成立“广州涉外法治全球高端智库”,并全国首创“3+1”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校地共建“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切实落实“广聚英才”计划。全市现有涉外立法咨询专家近400人,开展涉外业务律师超2500人,粤港澳大湾区律师160人。

关键词三:法治化营商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更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广州不断强化湾区中央法务区建设,打造国际化法律服务集群,“一中心三片区”集聚超500家境内外法务机构。

白云中心区加强广州法务大厦规划布局,吸引近80家优质法务机构入驻。天河高端片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法务中心,形成高端法律服务资源集聚高地。海珠云上片区成立企业出海服务交流中心和涉外法治研究中心。南沙国际片区打造“全国涉外法治先行区”,“法治化环境”指数评价排名连续两年居全国自贸区首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知识产权保护则是创新的“安全阀”。广州支持中新广州知识城打造全国首个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标杆区,系统整合各方面知识产权资源要素。签署《共同打造中新广州知识城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标杆区合作框架协议》,推进六大领域合作,提升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效能。

公平高效的纠纷解决,是营商环境的“晴雨表”。广州仲裁委主动作为,构建起多维度的裁审对接机制:与广州中院建立全面提升仲裁保全、司法审查和裁决执行质效的工作机制;联合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建立“诉、仲、调”对接模式;与市场监管部门共建知识产权行政处置与仲裁衔接模式。创新打造仲裁前端化解机制,有效降低纠纷成案率。首倡“四个共享”协作机制,与境内外100家仲裁调解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推进纠纷协同化解。2024年,广州仲裁委受理案件2.63万宗,总标的额824亿元人民币,法治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合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广州不断完善“1+N”企业合规制度体系,全力打造各方全参与、监管全流程、领域全覆盖的“大合规”工作格局。出台《广州市重点领域企业合规指引编制计划(2024—2026年)》,提出30项重点领域企业合规指引编制计划任务,通过精细化合规指引服务,带动全领域、全行业企业合规水平整体提升。

南方+记者 李乾 杜玮淦

编辑 傅倩影
校对 叶枫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