圳心赋能破困局,江边沃土展新篇

深圳乡村振兴

面对人均不足一亩地的现实困境与近千青壮年外出谋生的严峻挑战,河源市龙川县江边村迎来了一位特殊的“突围者”——来自深圳市宝安区住房建设局的驻村第一书记胡强,他没有选择常规的农业老路,而是以特区视角重新审视这片土地的可能,将“深圳智慧”融入田间地头,破解“有区位无土地”的困局,啃下乡村振兴路上的“硬骨头”。

创新路径

以“入股分红”破局“无地之困”

初抵江边村,人均不足一亩的零散耕地、近千青壮年外出谋生的现实,以及传统农业的萎缩,构成了严峻挑战。作为第一书记,胡强深知,破解“无地之困”是首要课题。在后方单位宝安区住房建设局的全力支持下,他与村“两委”密集调研、反复论证,最终将突破口锁定于“入股分红”模式——跳出本村土地资源的桎梏,将帮扶资金注入县域内更具潜力的优质项目和企业,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关键转变。

为拓宽这条增收路,他积极奔走,成功协调宝安区建筑行业协会捐赠10万元帮扶资金。经村集体民主决策,该笔资金专项入股镇级强村公司及鑫鲜汇项目。在“双轮驱动”下,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历史性突破8.5万元。这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发展路径的根本转变,标志着江边村集体经济成功融入县域发展大潮,是“深圳智慧”在乡村振兴一线的扎实落地。

基建铸魂

以党群服务中心凝聚民心

在推动产业发展模式创新的同时,胡强也将目光投向了凝聚民心、夯实根基的阵地建设。面对村里长期缺乏规范党群阵地的困境,他将新建党群服务中心视为必须完成的使命。

从2024年初开始,他积极向宝安区住房建设局党组汇报争取支持,主动对接援建企业细化方案,多次赴老隆镇党委政府协调用地与审批。历经不懈努力,项目于2024年10月25日正式奠基。从此,他成了工地的“常驻监工”,每日巡查进度、核对材料、排查隐患,与工人们一同奋战。从地基开挖到2025年3月顶风冒雨完成封顶,再到2025年6月26日最终落成,这座750平方米的“连心桥”终于从图纸走向现实。

如今,功能完备的服务大厅、书香弥漫的阅览室、宽敞明亮的党群活动室,已成为村民最爱去的“家”。落成典礼上,一位老党员抚摸着崭新的党旗动情地说:“这楼,是深圳亲人给我们安的心啊!”这座由特区与老区携手、政府与企业共建的阵地,正是“深圳温度”最具体的体现,成为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坚强堡垒和凝心聚力的“连心桥”。

多元赋能

激活内生“动力源”

这一切的实践,让胡强深切认识到,深圳的对口帮扶协作,远不止于项目和资金的注入,更重要的是带来发展理念与创新模式的深刻变革。党群服务中心的落地,是政府、企业、村庄多元力量共建的生动例证;“入股分红”的探索,实现了跨区域资源的有效嫁接。乡村振兴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多方力量的协同发力。

从最初尝试资金入股,到实实在在的党群阵地建成,从单一外部支援到内外多元协作——这位第一书记始终步履不停,用实干回应期待。他以“深圳思维”破解本土难题,交出了一份凝聚担当的答卷。

眼下,他继续抓住“百千万工程”机遇,持续引入特区优势资源,让党群服务中心发挥更大作用,让“入股分红”模式持续发力,让江边村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他坚信,在深圳力量的持续赋能下,江边村一定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来源:深圳乡村振兴

编辑 栾艺婷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