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市内免税店开业,有啥不一样?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吴三川

“买买买”更方便了!8月26日,广州和深圳同时迎来首家市内免税店正式开业。

市内免税商店,是指经国务院批准,按规定设立在市内,向即将出境的旅客销售免税品的商店。相较口岸免税店、离岛免税店等国内其他免税店类型,市内免税店具有独特优势。从时间上看,口岸免税店常设立于机场、港口等出入境区域,“过了安检限时购买”,市内免税店购物则灵活得多,可在离境前60日内进行,“市区下单、口岸提货”,无需匆忙赶机;从空间上看,离岛免税店存在区域限制,运输工具免税店环境相对局促,而市内免税店设立在核心商圈,辐射范围更广,便利程度明显提升。

免税经济,历来被视为消费活力的“晴雨表”。此番市内免税店的开业,也具有多重意义。一方面,通过给符合条件的消费者让利,同时避免对日常消费造成冲击,有利于促进消费回流、扩大内需;另一方面,随着体验性消费的兴起,“旅游购物”逐步转向“购物旅游”,设立市内免税店,相当于提供了一个“体验锚点”,可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触发住宿餐饮交通等关联支出,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事实上,政策层面早已积极布局。去年8月,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的通知》,宣布在广深等8个城市各设立1家市内免税店。值得注意的是,文件还提到,将北京、上海、青岛等地的13家外汇商品免税店转型为市内免税店。就在今年6月,广东发文并专门提到,加快广州、深圳市内免税店建设,力争在2025年第三季度内开业。不难看出,对于市内免税店的发展潜力,从中央到地方,都已形成鲜明共识。

具体地看,“免税+”还具有溢出效应。透视广深两地动作,其一大亮点,是消费群体的扩容。比如,享受免税政策的对象,扩大到即将出境的中外游客;再比如,都创新性地引入了“免税+有税”的购物模式,兼顾了境内普通客群,有望同时激活本地消费潜力。当前,从“中国游”到“中国购”,入境游不断升温,成为社交媒体中的现象级话题,俨然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绝佳契机。从这个意义上说,免税店的“上新”,可谓是“再添一把火”。

这样的“城市会客厅”,还承载着文化传播的功能。去年10月起施行的《市内免税店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到,鼓励市内免税店销售国货“潮品”,将具有自主品牌、有助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产品纳入经营范围。广州和深圳,一个是“千年商都”,一个是“时尚之都”,都具有满满的“国际范”,正迈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因而备受各界期待。从既往经验来看,市内免税店的客流量是可持续运营的关键,选址在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背后的思路也很明确。在此基础上打好“国货牌”,还需从“全域体验”上发力——以店面为圆心,以消费场景为支点,以在地文化为窗口,以服务细节为轨迹,构成了城市形象的感知半径。

开业只是第一步,风物长宜放眼量。从免税商品的丰富度,到提货方式的多元化,再到产业融合的深层次,把“流量”化为“留量”,激活“一池春水”,提升发展能级,更多“加法”值得探索。

编辑 傅倩影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