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江之畔的百年东街,隆盛酱园博物馆向游客敞开着两扇古老的大门。它犹如一位穿越时光的见证人,诉说着老韶关的今昔变迁。
隆盛酱园博物馆依托百年骑楼活化而成
隆盛酱园的历史,至今已有130多年。1887年,疍家人李政儒溯江北上,在韶关东堤百年老街始创隆盛酱园。到了民国时期,隆盛酱园也成为曲江县闻名遐迩的酱园铺之一。
一滴浓稠的酱香,为何传承百年依旧回味无穷?答案就藏在那些百年的老缸里。在新韶镇府管村的晒场上,传统陶缸整齐有序地排列在一起,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
百年的老缸藏着时光酝酿的滋味
韶关酱油酿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兵,小心翼翼地掀开酱缸上的斗笠,手持揿酱桨在红褐色的酱汁中缓缓搅动:“这些过百年的酱缸没有上釉,微生物种群非常完整,酱油自然豉味浓郁、酱香醇厚。”
韶关酱油酿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兵展示他的秘制酱油
一缸上好的酱油,既是一方水土的馈赠,也是时光沉淀的结晶。张兵告诉记者,运用传统广式高盐稀态工艺酿造酱油,需经过15道大工序、107道小工序,还要放在大缸内曝晒三个伏天,“日晒夜露”“以香取味”方能酿成韶关酱油的独特风味。
特晒酱油选料严格、工艺讲究,因而成本高、周期长。而与这些百年酱缸一样,隆盛酱园也经历过无数风风雨雨,曾在2006年一度歇业。听说隆盛酱园关闭的消息,张兵回到韶关将老酱园收回复建:“我是回来当‘守味’的,这门技艺不能断,它是老韶关特有的味道和记忆。”
2022年,韶关酱油酿造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严守“料好、曲优、艺精、晒制”祖训的同时,张兵也在寻找老手艺与今天餐桌对话的新方式。他创新技艺,研发出贵妃醋、黄皮醋、椰香酱油、花香酱油、果韵酱油等多种新品,深受年轻消费者欢迎。
隆盛酱油产品推陈出新深度助力“百千万工程”
依托百年骑楼活化而成的隆盛酱园博物馆,也让韶关人的味觉记忆“活起来”。“不打酱油不过年,打了酱油过好年。”每逢新春将至,隆盛酱园广场弥漫着浓郁的酱香,市民纷至沓来参加“小年打酱油”系列活动,找回昔日熟悉的“年味”。
酱缸里的味道不只留在老街,也走进更多游客的生活。通过研学旅游的带动,隆盛酱园博物馆与周边景点串联成文化游径,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隆盛酱油也作为核心产品,被纳入“新韶九章”伴手礼品牌体系,深度助力“百千万工程”。
隆盛酱园非遗体验活动吸引不少孩子参与
隆盛酱园也踏上探索产业升级的新旅程,计划建设涵盖酱油晾晒、制造加工、物流运输等区域的酱油产业园。“等一年后新厂建成,几千口缸同时晒酱,那才叫壮观呢!”张兵眼神里充满着憧憬。
隆盛酱园即将踏上探索产业升级的新旅程
一缸酱油,三伏晒制;一段文脉,百年守成。这正是非遗最有生命力的样子:不只被看见,还能被品尝,更要被记住,滋养着一方乡土,沁润在游子心间。
采写:南方+记者 杨逸 唐音
拍摄:南方+记者 仇敏业
剪辑:南方+记者 陈文夏 实习生 李晨昊
脚本/出镜:南雄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方悦
编导:韶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熊恬
统筹:李培 毕嘉琪
监制:李贺 王海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