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君豪与《坪石先生》:于克制中见文人力量

南方+

“收到剧本4天后,我就跟导演说,不用找别人了,这个角色我来演。”谢君豪这样讲述自己与电影《坪石先生》的缘分。他在片中饰演黄际遇,一位在抗战烽火中赓续文脉、用讲堂守护文明的岭南学者。

影片海报

暑期档粤产影片《坪石先生》将镜头对准1938年广州沦陷后,中山大学西迁粤北坪石的悲壮历程,刻画了一代知识分子在动荡年代中的风骨与担当。

许多观众借由影片,重新认识了黄际遇、杜定友、卫梓松等教育先贤,走进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影迷评价“这是一部平和又有力量的电影”。

在接受南方+记者专访时,谢君豪坦言,最初是被黄际遇“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所打动。在他看来,黄际遇不仅是一位守护者,更是一位开拓者——在战火中守护文化,在苦难中寻找光亮。而导演甘小二克制的叙事风格,也与黄教授身上低调、内敛却充满力量的文人气质不谋而合。

谢君豪(左二)在片中饰演黄际遇

谢君豪说,扮演黄际遇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这一次,他不仅是演一个角色,更是走进一段历史,传递一种精神。

黄际遇是“一眼心动的角色”

南方+:第一次看到《坪石先生》成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谢君豪:我非常感动。其实拍戏之前,我并不了解这段历史。接这部戏之后,我才知道,当年中山大学的教授,为了在战乱中保护传统文化,还有新生的学子,带着他们一路辗转走到粤北韶关。他们用智慧和勇气,在有限的条件下重建了一个大学区,坚持授课,开设了天文、地理、文学、数学等学科。这个行为非常伟大,展现了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独有的情操。

这部电影不只是讲一段迁校历史,更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战乱中仍然坚持传承文化、保护学生的精神。随着拍戏的深入,我是愈发敬佩和震撼于这群知识分子的精神。

南方+:当时导演找您演黄际遇教授,您是怎么决定出演的?

谢君豪:其实我一听导演介绍这个角色,就心动了。后来他把剧本给我,四天后我就回复他:“不用找别人了,这个角色我来演。”

《坪石先生》展现了一段烽火中守护文脉的故事。

黄教授是岭南人,是知识分子,更有一种令我动容的精神。他多才多艺、学贯中西、文武双全。现在我们读书的科目,代数、几何、微积分,都是由黄教授引入中国的,非常厉害。除了理科之外,他文科也厉害,是古文专家、骈文专家。骈文是很难的一种知识。除此之外,运动也厉害,踢足球是守门员,还会剑击。

黄教授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的守护者,更是一个开拓者。作为演员,可以扮演这个角色,我觉得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南方+:扮演一个这么丰富的角色,您做了哪些准备来接近他?

谢君豪:黄教授的技能,没有一样我可以精通的。他太厉害了,我再怎么学,也达不到他的水准。所以我需要更多了解他的精神。

黄教授非常谦虚低调,说话不多,但一说就中。他的这些特点,给我提供了很方便的创作空间。比如影片开始的一场戏,是校长和教授们商量开会,应该怎么迁校,是否应该离开?大家众说纷纭。

那场戏黄教授是没有对话的。导演说,黄教授要不要加多几句。我说,最好不加,要加就只在最后说一句,“其实什么都是假的,学生最重要”。这场戏他只有这一句台词。我觉得这句话很好地表达了黄教授这个人物是怎么样的。作为一名教师,首要责任就是保护学生。学生最重要,有了青年才有未来。

影片实景重建了当年的中山大学校舍。

南方+:您有为人物设计哪些小细节?

谢君豪:片中有一场戏,黄教授和儿子争论是否应该投笔从戎。儿子不理解黄教授为何要跟学生说,一定要保全自己的生命,而不是鼓励他们冲上前线。他跟儿子解释,大家应该分工合作,保全中华民族的文脉也是很重要的事。

儿子并不理解,争论之后,他就愤愤地离开了。黄教授独自在房间,有点颓然地坐下去,本来挺拔的身影一下矮了。这一瞬间,他好像老了很多。我想用这个细节,来表露角色内心隐藏的伤感和脆弱。

实景拍摄状态真实,影片风格低调克制

南方+:影片不仅在故事发生地坪石取景拍摄,而且还是现场收音。这样的拍摄有何不同?

谢君豪:片中我是讲粤语,在那个年代,大学里是南腔北调的,有人讲广府话,还有人讲潮汕话,还有从香港过来讲广普的。现场收音反而成了我们的特色,很难得有一个电影可以尽量保留当时真正的语言环境。

我们在故事的发生地韶关坪石实景拍摄,当时是冬天,天气很冷。饮食、环境都让我们更贴近当年的情境。这种真实性是演不出来的。当地的人文风貌给我的感觉,同样不是一个普通的电影城可以给到的。

影片展现了优美的粤北风光

南方+:片中有很多素人、新人演员参与,跟他们合作有什么新体验?

谢君豪:很有趣。他们很多人其实不是演员,但本身就是学者或学生,所以状态非常真实。我一到现场,就感受到了他们的文人风度。他们在现场写书法,真的是一种风范。无论戏里戏外,我都在感应、吸收着别人的气场。

南方+:有影评说,这部电影像广东的老火靓汤,越煲越浓郁。您和导演在影片风格上,是如何打磨的?

谢君豪:导演做了很多细致的雕琢。他非常注重细节、严谨,花了很长时间,镜头拍得像画一样。他对演员的要求也很细腻,会给一些指导,但不会限制你。

一开始我和导演商量,黄教授说话不要太大声,他同意了。我觉得黄教授的小声,带有一种低调冷静的感觉,还有知识分子的克制。这种克制也与导演有关。因为导演拍这部戏非常克制。我想这就是这部戏的特点,体现了低调克制的知识分子风范。

南方+记者 徐子茗 实习生 曾锐琪

编辑 余佩 张茵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