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张家辉:“剑走偏锋”的导演之路
8月,炎炎夏日,张家辉却携着他的新作《赎梦》为暑期档大银幕送上一抹“清凉”。 这部电影不仅在类型上突破常规,更在情感与心理层面发起一场直抵人心的叩问。
时隔四年再执导筒,张家辉仍然选择了自己较为擅长的惊悚题材,并同时兼任编剧、领衔主演等多重身份。在与南方+记者的对话中,张家辉不仅分享了《赎梦》诞生的点滴,也揭开了作为电影人始终“拒绝被定型”的一面。
在他看来,当今电影市场主流题材盛行,像惊悚片这样的“非主流”题材,机会反而不多。
“我希望自我制造一次这样的机会出来。”尽管是剑走偏锋,但能够创作出《赎梦》这部作品,让它呈现在观众眼前,张家辉已然知足,“全力做好,对得起天地良心就行。”
“我拍电影不是为了吓人,而是为了讲故事”
《赎梦》是张家辉执导的第四部电影,而他此前执导的《盂兰神功》《陀地驱魔人》都是惊悚题材。
这一次,张家辉摒弃了神鬼之说,而是以梦境为引,讲述了一个有关“心魔”与救赎的故事:
落魄夜班司机蔡辛强(张家辉 饰)因意外结识了心理医生文思豪(刘俊谦 饰),然而在看似诊疗的表面底下,却暗藏着二人相互窥心探秘的审视……在不起眼的司机身份“伪装”下,蔡辛强似乎隐藏着自己不堪的前史,而执意屡次卷入医患漩涡的文思豪,似乎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平息恨意与心魔的侵蚀。
张家辉坦言,影片的灵感源于一部有关“睡眠瘫痪症”的纪录片,“这种病症就是我们俗称的‘鬼压床’。”能否把这种病理现象与人性救赎的主题结合起来,创作出一个新的故事?他选择在《赎梦》这部影片中进行这一尝试。
除了自编自导自演的张家辉以外,《赎梦》还聚集了刘俊谦、陈法拉、袁富华等一众观众熟知的中国香港演员,带来了极强的新鲜感。
近年来凭借《九龙城寨之围城》《长安的荔枝》等作品频繁“刷脸”的刘俊谦,此次在《赎梦》中饰演心理医生文思豪一角。“因为刘俊谦本身就不是很外放的人,比较内敛,也和戏里医生的角色有些相近,所以我就找了他。”同时张家辉也考虑到,影片的演员搭配应该要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尤其是自己的“搭档”,应该是年轻一辈的演员。
更令观众惊喜的是,许久未主演港产片的陈法拉,在《赎梦》中带来了极具突破与挑战的表演。她饰演的纪慧玲是蔡辛强的妻子,在经历金融海啸和好友“阿痴”一家的死亡后,患上了严重的精神疾病,“疯狂又高贵”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张家辉邀请陈法拉的过程并没有太多波折:“我觉得她也想突破‘美女’的既定印象,去演一些非常有戏剧性的角色,她也是觉得这部电影有挑战,才会参与进来。”
纪慧玲在幻想中和蔡辛强携手在街上奔跑的一幕,是影片中为数不多温暖、浪漫的场景。张家辉也表示,这一场戏是他有意而为之,主要是为了表现蔡辛强和纪慧玲这对夫妇既有可怜之处也有可爱之处,“他们不仅共富贵,也共患难,甚至最后一起堕入了精神世界的深渊,但他们依然没有放弃对方”。
无论是蔡辛强、文思豪还是纪慧玲,《赎梦》中的每个主要角色都背负着难以言说的秘密与创伤。片中虽然不乏高能惊悚场面,但其内核始终围绕“人如何面对内心隐秘创伤”展开,揭示了当代社会不少人为精神压力和心理疾病所苦的现实。
“每个人心里都或多或少藏着一些事,无论是开心还是不开心。藏在心里的事,也是这部电影的故事主体。”张家辉表示,自己最希望通过影片传递给观众的信息,是关注自身和周围人的心理健康,并且探讨“我们该如何面对心里的秘密”。
他在采访中也反复强调:“我拍电影不是为了吓人,而是为了讲故事。”他认为,尽管惊悚片近年来并非国产电影市场的主流题材,但作为电影史上相当经典的一种类型,惊悚片仍然拥有自己的固定受众。于他而言,惊悚片的类型特点和表现手法,将更有利于影片中“心魔”的具像化呈现。
“导演不是我的野心,演员才是我的根本”
从《盂兰神功》到《赎梦》,张家辉的导演作品始终带有强烈的作者印记和心理探索色彩。他更愿意挑战“非主流”题材,除了个人的喜好,更重要的原因是想给观众多一种选择。
“我不是那种演久了戏就非要做导演的人。我可以随时不做导演,但演员我相信我会做一辈子。”张家辉笑称,自己其实对导演身份没有半分野心,之所以每次都身兼数职,主要是因为“偏锋题材难找投资,很多事就只能自己来”。
南方+专访张家辉:“我对导演没有野心”
当导演时,他也并没有大家想象当中的那般运筹帷幄、气定神闲。比如,如何让脑海中出现的一个小小线索扩展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很多时候,张家辉都“未能成事”。有了剧本之后,要考虑找什么样的演员、做什么样的镜头设计,在现场还要在演员和导演的状态里不停切换。
到了后期剪辑、调色时,张家辉也一点不能放松。他坦言自己在为《赎梦》做特效时也曾被大银幕上的画面吓到过,但为了成片的效果,还是得继续坚持。
尽管身为导演的每个环节都面临种种困难,但张家辉仍在其中找到了不少乐趣,专注于创作时的他,内心总是愉悦的。“唯独上映的时候最害怕,因为很难预估到观众的反应和接受程度,票房表现方面也会带来比较大的压力。”
“在这个创意世界里,还有太多东西是我没接触过的。”张家辉告诉南方+记者,在《赎梦》之后,他可能短期内都不会再执导新片,因为在演员这个本职领域,他还想寻求更多的突破,“希望能遇到一些有创意的剧本,有冲击性的题材和角色。”
律师、政客……在张家辉的演员生涯里,未尝试过的角色还有很多,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想在有限的机会里,拥有更多新鲜的体验。
未来,他仍将以演员身份持续探索,当然,也不排除继续执导“偏锋”作品的可能。
“只要你喜欢这份工作,你还是会干下去,就看你自己喜不喜欢。”
而近来电影市场的低迷,也让张家辉对“电影人的责任”有了更多的思考。他始终认为,大环境遇冷是很多行业共同面临的现状,当面对困难的时候,“迎难而上”将比“怨天尤人”更能带来破局的可能性。
“因为现在大环境不景气,所以你要做得比以前更好一点,希望可以用你的创意和努力去吸引观众。”
既然困难无法逃避,何不昂首阔步,勇往直前?
采写:南方+记者 张思毅 实习生 曾锐琪
拍摄:南方+记者 仇敏业 张思毅
剪辑:南方+记者 张思毅 实习生 曾锐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