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兴!解码广东重塑海洋经济版图的三大新动能|海上新广东系列报道①

南方农村报

南海之滨,潮声正劲。

当全球首艘水体自然交换深远海养殖工船“湾区伶仃”号在台风季“闲庭信步”,当全球首台抗台风型漂浮式风机“明阳天成号”在17级狂风中“稳如泰山”,当海洋微生物化身“心脏守护神”——广东正以三大新动能,重塑中国经略海洋的底层逻辑。

阳江的海上风电将为万家灯火提供绿色电能。

阳江的海上风电将为万家灯火提供绿色电能。

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和海洋船舶工业,支持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新兴产业发展,提高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

从2018年起,广东省财政连续7年安排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近20亿元,支持海上风电、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装备等六大产业创新发展。如今,海洋新兴产业近五年年均增速达13.7%,不仅改写了“靠海吃海”的传统逻辑,更成为驱动全省经济增长的蓝色引擎。

从海工装备的“钢铁脊梁”到海上风电的“绿色动能”,从海洋制药的“生命密码”到全链协同的产业矩阵,广东正以向海而兴的姿态,书写着新时代的“海洋传奇”。

向海铸器

海工装备挺进深蓝

“这艘船的抗风能力,能扛住12级台风!”站在“湾区伶仃”号的甲板上,中交四航局航通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黄红宇指着船舷的高强钢外壳,语气里满是自豪。2025年5月,这艘长逾155米、高9层的“水下养殖宫殿”在江门银洲湖下水。作为世界首例水体自然交换的深远海养殖工船,它能在台风季“转场避风”,静态养殖时100%使用清洁能源。

“湾区伶仃”号在在江门银洲湖下水。图:林耀华、徐杰

“湾区伶仃”号在在江门银洲湖下水。图:林耀华、徐杰

银洲湖的浪涛里,海工装备的“广东印记”愈发鲜明。全球最大江海两用半潜驳船“四航永兴”号也曾在这里下水。江门,这个以“中国侨都”闻名的城市,如今正加速打造省内最大的海工装备制造基地,已形成从研发到制造的较完整产业链,聚集江门航通、南洋船舶、海星游艇、威立雅等龙头企业。2024年,江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增加值增速达59.7%,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船舶出口增长23.1%,“广东制造”在全球船舶市场打响品牌。

广东江门造船厂夜间作业,黑夜中亮起灯。

广东江门造船厂夜间作业,黑夜中亮起灯。

江门的蜕变,是广东海工装备制造从“制造”向“智造”跃升的缩影。向南90公里,广州正上演“大船出海”的新故事。

在广州黄埔,“白鹤滩”号的诞生震撼业界。作为全球首艘新一代2000吨自升自航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其桩腿与升降基础的间隙仅4毫米,特制钢材焊接工艺复杂度惊人。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不仅实现核心装备全国产化,更创下先行地面生产周期仅126天、主船体搭载成型仅41天、进坞90天实现主发电机动车、15天完成电站主系统调试的“广东速度”,为深远海风电项目提供了“国之重器”。

作为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广州形成了以龙穴造船基地为核心的包含造船、修船、海洋工程等产业的高端船舶与海工产业集群,集聚了广船国际、中船黄埔文冲、英辉南方等40余家船舶制造企业,船舶产业基础扎实,产业体系完善。广船国际更以三个“历史第一”——半潜船交付量世界第一、灵便型液货船交付纪录中国第一、破冰运输船建造纪录中国第一,成为广东海工装备的“技术标杆”。

从近海到深远海,从传统船舶到高端装备,广东正以“颠覆式创新”推动海工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展现了“海洋新质生产力”的蓬勃生机。2024年,广东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达99.9亿元、153.2亿元,同比增长22.1%和6.8%。广东省船舶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1-5月,全省造船完工量同比增长2.5%,手持订单增长29.3%。

逐浪追风

风电石化双轮驱动

“预计每年可提供约5400万度绿色电力,能满足3万户三口之家一年的日常用电需求。”在阳江沙扒海域,“三峡引领号”“明阳天成号”等风电项目如珍珠串链,上百座风机叶片划破长空,将绿色电能输送至粤港澳大湾区。“五年磨一剑,在前面这些技术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创新和突破的过程中,‘明阳天成号’才有今天的成果。”“明阳天成号”总设计师王超的话语里,透着自豪。当前,阳江建成和在建(海上风电)项目装机1300万千瓦,居全国首位。

海上风电项目的新变化,在广东沿海的每个风电场都在发生。

珠海桂山岛,亚洲首个工业级海上风电制氢示范项目实现稳定产氢;不远处,我国首台超100千瓦气动式海浪发电装备“华清号”正随着浪涌起伏,机械臂有节奏地抓取着海浪的能量;兆瓦级潮流能发电机组“奋进号”发电量不断刷新——累计并网发电量已突破450万千瓦时,足够点亮2000户家庭一年的夜晚。

珠海桂山岛海上风力发电场。图:视觉中国

珠海桂山岛海上风力发电场。图:视觉中国

而在汕尾海域,全球规模最大的抗台风型风渔融合平台“伏羲一号”正上演着“海上的热闹”。上层风机叶片旋转、光伏板吸收阳光,下层网箱里的波纹龙虾在水流中穿梭。“伏羲一号”集成风力发电、光伏系统、储能装置及新能源制氢实验设备,实现能源100%绿色自给,开创“海上风电+渔业养殖”立体用海新模式,为海上风电产业拓展出突破性发展路径。

汕尾的海岸上,风电叶片划破长风,如林崛起。

汕尾的海岸上,风电叶片划破长风,如林崛起。

从沙扒到桂山,从汕尾到更多沿海市县,广东的“海上风电走廊”正越建越强。这里不仅诞生了全球首台抗台风漂浮式风机“三峡引领号”、全国首个“双百”漂浮式风机“海油观澜号”、世界首台“双转子”海上漂浮式海洋能源岛,更构建起“研发—制造—安装—运维”的全产业链条,阳江国际风电城、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汕尾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和揭阳海上风电运维基地等产业基地相继落成。截至2025年6月底,广东海上风电装机规模突破1251万千瓦,居全国第一。走遍全国海上风电场,每三台风机里准有一台带着“广东制造”的标签。

如果说风电是“绿色引擎”,石化就是“产业基石”。

揭阳市惠来原油码头钢桥。图:视觉中国

揭阳市惠来原油码头钢桥。图:视觉中国

在揭阳惠来港,东翼惠来临港产业园与西翼大南海石化工业区隔海相望,演绎着“风渔结合”与“石油转化”的双轮奇迹。

东翼,国家电投海上风电基地探索“风电制氢”新模式,亨通集团的深海软管、蓝水公司的海工装设备在此“全链聚集”;西翼,全球唯一“劣质重油全加工基地”——中国石油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带动巨正源醋酸产业链、伊斯科碳四新材料等项目相继落地,“从一滴油到一根丝、从一粒料到一张膜”的高端化路径越走越宽。2024年揭阳地区生产总值达2529.70亿元,绿色石化、海洋经济产业引领工业投资增长23%,主战场惠来县更从传统农业县蝶变为“临港工业新城”。这曲“风”“化”合奏的产业交响乐,正是广东海洋资源转化的生动注脚。

当前,广东已初步形成广州、惠州、湛江、茂名、揭阳等五大石化基地。惠州大力发展临海石化新材料产业,大亚湾石化区引进13家世界500强化工企业;湛江做大做强临港产业集群,巴斯夫一体化基地年底建成,乌石油田群项目投产,港产城融合发展,成为蓝色经济强劲引擎……2024年,广东海洋原油产量达2068.1万吨,同比增长3.5%,蓝色经济动能澎湃。

惠州市大亚湾石化区夜景。图:视觉中国

惠州市大亚湾石化区夜景。图:视觉中国

耕海探微

海洋制药激活生命新动能

“这是我们从海洋微生物中提取并开发的新型抗血栓候选药物ISE,可口服、出血风险更低,具有独特优势!”中山大学海洋药物研究室内,研发团队负责人刘岚教授十分激动。从2018年获得菌株至今,刘岚及团队研究7年,终于进入了临床前研究的成药性评价阶段。“当前临床抗血栓药物存在诸多局限性,如出血风险居高不下,ISE可以满足临床对高效、安全抗血栓药物的迫切需求,为3.3亿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切实有效的治疗新选择。”

历时7年,中山大学海洋药物研发团队开发出新型抗血栓候选药物ISE。

历时7年,中山大学海洋药物研发团队开发出新型抗血栓候选药物ISE。

海洋微生物,这个曾被视为“深海盲盒”的资源库,正被广东的科研力量逐一破解——在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室,邱小忠教授团队研发的“自粘性心肌贴片”可卷曲放入导管,经胸腔镜微创植入心脏表面,遇水自动恢复结构,避免了传统开胸手术的创伤;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马俊英团队从3500米深海底分离的放线菌,经定向改造后产量提升36倍,为抗结核新药开发提供了新机制候选物质。

从实验室到产业应用,是海洋制药研究成果惠及人类的必由之路。生长在红树林潮间带的藻类——麒麟菜,早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有“消痰如神”的记载。经十年攻关,广东医科大学张海涛教授团队从其体内成功提取出抗肺纤维化十六肽EZY-1,并以500万元专利转让给海南向未来食品有限公司,完成了从“实验室分子”到“产业原料”的关键一跃,为全球患者超5000万肺纤维化患者带去希望,也为海洋生物医药的产学研融合与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鲜活范本。

这些突破的背后,是广东持续多年的“深耕”。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介绍,目前全省已建成省级以上涉海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100个,在深远海科学、海洋生态等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2024年,广东省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及微生物产业专利公开数为1211项,同比增长21.3%。

南方海洋实验室海洋生物资源库以智能自动化全场景存储管理为创新实践方向,全球领先。

南方海洋实验室海洋生物资源库以智能自动化全场景存储管理为创新实践方向,全球领先。

潮起潮落间,广东的海洋经济版图正发生着量子跃迁。从江门船坞里焊接的钢铁音符,到南海深处跳动的蓝色脉搏,“海上新广东”这片热土上每天都在书写着新的传奇。潮起东方,风正帆悬,海上新广东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南方农村报 李思敏 制图

相关阅读:

海上新广东 粤向新征程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李思敏

脚本:周亦可

剪辑:谭家富

设计:王越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温志勇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