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宽保研资格限制,能否打开大学选课试错空间?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默 达

南京农业大学推免研究生工作方案的修改最近引发热议,其中首次明确允许必修课不及格不超一门且补考或重修通过的学生申请保研,被视为一次强有力的信号。近年来,放宽对保研资格的限制成为一种新趋势,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已陆续调整保研细则,给挂科的学生一次宝贵的机会。

从保研选拔本身来看,这一调整用最小的代价增加了容错率。因为种种原因而出现挂科情况的同学不必丧失学习的动力,发奋图强任何时候都不晚;对于其他同学而言也并非不能接受,毕竟一门挂科加一门重修基本等同于“绩点洼地”,“六边形战士”们的优势仍然显著。若挂科的同学真能迎头赶上,那理应为他们竖起大拇指。

放眼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趋势,这一调整的影响或许更为深远。近年来,一面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时间不断延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倾向于先读研后就业,提高职业生涯的起点;另一面是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呼声越来越高,但落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了一系列“怪现象”——

比如,“水课”、期末不考试的课人满为患,金课、有一定难度的课程却无人问津;比如,部分学生把体育课推到大三下学期甚至是大四才修,避免“污染绩点”;又比如,志愿服务、学生工作的参与热情看似很高,但不少同学挑肥拣瘦,只是为了保研加分。总而言之,本应发挥激励作用的保研名额却变成了大学生活的“指挥棒”,让许多同学变得按部就班、畏难保守、不敢探索新事物和新领域。这显然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初衷,更不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长期培养。

让当代大学生勇于迈出舒适圈,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单靠保研政策的调整显然不够。近期北京大学对绩点评价的调整中有一项创新性的制度设置,就与“挂科可保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每学期第九周前,学生可在公共基础课程(部分)和专业课程包以外的课程内选择1门课,以“合格制”方式记载成绩。这意味着遇到不擅长的科目不用急于退课,也可尝试涉足感兴趣但陌生的领域,开展跨学科学习,修读挑战性较强的课程。更重要的是,这并不是鼓励学生放弃或是挂科,同样要完成必要的学习和考试,只不过标准略有放松,这样的设计充分贴合了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心理状态,因而备受好评。

仍记得笔者读大学时,计算机必修学分中有两门课,一门是“新媒体与动画制作”,给分很好;另一门是“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深奥且挂科率很高。许多缺乏理工科基础的学生都选择了前一门,然而技术的飞速发展和AI生成视频的出现不免让人感叹,并重新审视学生时代的选择。理性看待“挂科可保研”和“选课不计分”,小小的变化或许还无法撬动整个培养模式,但至少能鼓励很多学生挑战自我、发扬兴趣、不留遗憾。

编辑 刘婷婷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