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南方日报评论员
“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全球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能源体系;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每5辆车就有2个充电桩;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四成以上,新型储能规模跃居世界第一……8月26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披露亮眼成绩单。
当今世界,能源问题是各国国家安全的优先领域,很多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都是围绕能源在做文章,抓住能源就抓住了国家发展和安全战略的牛鼻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能源的重要性和能源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谁掌握了能源,谁就可能掌握发展空间、掌握创造财富的重要源泉。”“十四五”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我国能源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和非化石能源占比等主要指标将如期完成,14亿多人的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绿色低碳发展举世瞩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世界能源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实现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键环节。“十四五”以来我国新能源发展迅速,实现了高质量跃升发展:发展速度更快、电量占比更高、空间布局更优、全球贡献更大。这既得益于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为新能源快速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接续完善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激发了新能源发展活力,也离不开持续快速的技术进步为新能源“加速跑”增添了强大动力。在技术进步带动下,我国陆上风电平均投资建设成本和陆上光伏平均投资建设成本都持续下降,陆上风电降至每千瓦4000元左右,陆上光伏降至每千瓦3000元左右,新能源度电成本在“十四五”初期平价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新能源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未来,还要进一步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保障能源安全、支撑能源转型注入创新驱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十四五”以来,以电动汽车等“新三样”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以及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产业带动了我国用电需求的快速增长。2024年我国新能源整车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34.3%,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20.5%,今年1—7月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超40%,说明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效提升了电能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促进了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也带动了能源生产结构的绿色转型。与此同时,也要看到“算力的背后是电力”,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电力保障。为此,还要有序推动绿电和算力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合理能源消费和绿色能源消费,以更好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用电需要,实现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转变。
能源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广东是能源消费大省,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9121亿千瓦时,成为全国首个用电量突破9000亿千瓦时的省份。同时,广东也是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新能源是广东第九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正加速发展。全省上下要深刻认识做好能源保供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持续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制度设计、产业链升级,助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能源支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