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雨水一落下,揭阳市揭东区埔田镇的竹林就会躁动起来。泥土里,一茬又一茬麻竹笋拱破地皮,笋农们背着竹篓在林间穿梭,汗水混着泥土,滴在肥硕的笋头上。
这种极具岭南特色的食用竹笋,个头大、肉厚实、口感脆甜,曾是村民餐桌上的寻常之物。几十年前,鲜嫩的麻竹笋不仅端上了百姓餐桌,还通过加工、预制菜研发,销往全国乃至海外市场。依托一根小小竹笋,揭东埔田镇闯出了一条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也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竹笋文章”。
从出口罐头到“预制菜”
2018年“埔田竹笋”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随后几年,品牌价值突破6亿元,连续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一根竹笋开始被重新定义。
在青源农业的生产车间里,一批批新鲜的麻竹笋正被切丝、调味、包装,再送入冷链仓库。“以前我们主要做罐头出口,产品单一,议价权不强。”企业负责人介绍,现在通过研发预制菜,能把一根笋变成十几种产品,从上汤浸笋丝到竹笋肠,满足不同消费场景。
据介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科研人员也常年驻点在埔田,和企业一起攻关深加工技术。正是这种产学研合作,让竹笋产业摆脱了“卖原料”的宿命,开始尝试走上“卖创意”“卖附加值”的道路。
竹林里的三产融合
如果说加工厂里是“二产的舞台”,那么竹林深处,则孕育着“三产的蓝海”。
万竹园是埔田镇的明星景区。假日里,竹林间人声鼎沸,游客在“天然氧吧”里散步,也在农家乐里围桌品尝“笋宴”:上汤笋丝、笋粿、油焖笋块……“夏天的周末,客房天天爆满,笋宴至少提前两天预订。”牌边村一家民宿老板笑着说。
竹笋,已经从单一的农产品,变成串联起种植、加工、旅游的全链条符号。
一根竹笋,“接二连三”。数据显示,埔田镇目前竹笋全产业链产值已达12.6亿元,竹笋餐厅超过100家,形成休闲农业、民宿、康养、文创等新的发展模式。
一根笋的乡村想象
然而,埔田的探索并非没有挑战。如何在规模化扩张中保持品质?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如何让农民在产业链中获得更多收益?这些问题,依然摆在面前。
近年来,揭阳市以产业链“链长制”和商会协会机制,把零散的小农户和龙头企业拧成一股绳;通过统一的技术规程,保证竹笋品质;通过节庆和文创活动,把产业延伸到文化层面。过去,埔田笋是“卖一季”,现在争取做到“卖一年”;过去是“卖本地”,现在要“卖全国”,逐步让农民真正在产业链里分得一杯羹。
竹林仍在生长,麻竹笋一茬接一茬破土而出。对埔田人来说,这根普通的笋,既是餐桌上的鲜味,也是通往未来的一把钥匙。
文字:唐楚生 张冰纯
摄影:陈憧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