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广东省标准化协会发布新团标《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该团标由广东省地质调查研究院、西南大学、韶关市丹霞山管理委员会、中山大学、河海大学、东华理工大学、韶关学院联合编写。
丹霞地貌是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形,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地质工作者在广东仁化县丹霞山考察发现丹霞山红层地貌奇特构造景观,并以“丹霞地貌”命名。丹霞地貌在长年累月的地质构造变迁和雨水冲刷过程中形成色彩瑰丽的奇峰异峦,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称绝。作为全球独特的自然景观类型,因其拥有突出的地质构造价值和美学价值,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进一步引起全国各地以至全球对丹霞地貌景观的发现、评价和保护工作的重视和投入,许多地方把其作为珍贵的旅游、人文资源景点开发。
我国迄今已查明的丹霞地貌有上千处,其中我国东南部是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之一,拥有可观的高度破碎化、色彩鲜明的景观特征资源。然而,由于国内外长期缺乏针对此类岩石地貌景观的标准化美学评价标准,对其发现和评价大多停留在各自进行定性或半定量分析水平上,尤其缺少对破碎化丹霞地貌景观的定量分析工具,影响了评价的原真性而欠准确、规范和统一,对开发利用价值判断和决策产生不利影响。
有鉴于此,该团标编制单位联合开展丹霞地貌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标准化课题研究。以广东韶关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为模式地,总结参照其经验做法。采用国际通行的层次分析法(AHP),将丹霞地貌景观美学质量评价这个总目标分解为多个层次进行逐层逐一分析。首先,把丹霞地貌景观分为崖壁、峰林、石柱、天生桥、沟谷5类,每类景观构建“地貌特征——景观美学——感知体验”三维评价标准体系,确定相关评价要素指标并确定赋分和权重计算分数。根据分数从高到低评定为Ⅰ、Ⅱ、Ⅲ、Ⅳ4个等级。为更好指导操作,团标附上丹霞山国家公园的锦石岩和僧帽群峰峰林评价实例以供参照。
专家组评审认为,该标准规定的丹霞地貌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方法,既适合典型完整的丹霞地貌景观的评价,又适合破碎化的丹霞地貌景观的评价,为丹霞地貌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提供了一套科学、系统、规范的方法体系,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标准空白,提升了我国在丹霞地貌研究领域的学术技术水平。该团标的实施将有助于推进丹霞地貌景观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对提高丹霞地貌研究水平和促进所在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
南方+记者 宾红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