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初秋的中山大学南校园草木葳蕤,有着百多年历史的格兰堂静静矗立。中山大学校史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特展“废墟中的广州,抗战中的中大”正式开展。
《南方》杂志记者作为第一批观众观展。被破坏的黄沙火车站、硝烟下坚挺的海珠桥、几成废墟的骑楼,还有流离失所的儿童、伤亡的民众、救援的队伍……365幅黑白照片,如同365声沉默的惊雷,将1938年日军轰炸广州的惨烈景象,凝固在方寸之间,收录于名为《废墟中的广州》的相册中。
7月4日,德国青年奥斯卡·莱贝克不远万里,将这本珍贵的相册送回广州,捐赠给中山大学收藏。在中大团队的陪同下,他还循着相片上的地点重游故地,站在当年的摄影机位上,看见了相册故事的“彩蛋”——“废墟上”重生的广州、活力的广州。
《南方》杂志记者也跟随这位异国青年的视角,开启了一场特殊的“看见”:看见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珍贵,看见广州这座英雄城市的今昔。
(杨阿洋快评|一本相册,万里追寻,时长共4分05秒)
杨阿洋快评|一本相册,万里追寻
解锁尘封的相册
这本珍贵的相册从何而来?
“第一次在地下室发现它们时,我无比震惊。战争场面触目惊心。”奥斯卡回忆,这套相册一直尘封在家里的地下室,一直到2023年底,其父亲去世第十年,他在整理遗物的时候才发现了它。
相册封面贴着一张粉红便条,上面用德文写着:“日本对广州的轰炸。1938年10月22-26日。”
他虽然辨认不出这座遥远的东方城市的地标,也并不熟悉这段历史,但看到城市上空翻滚的浓烟、只剩断壁残垣的学校医院、街头横陈的遗体,以及船头悲号的疍民、瓦砾间求生的面孔。他知道这是战争带来的浩劫。
奥斯卡的父亲罗伯特·莱贝克(Robert Lebeck, 1929-2014),是德国著名新闻摄影记者,生前并未提到过这本相册,而且按照拍摄时间推算,当时他父亲尚且年幼。奥斯卡推测这是当时在广州的德国人所拍,后来为其父收藏。
震撼之余,奥斯卡决心探寻相册背后的故事。他穿梭于德国的图书馆和档案馆查阅文献,请专业机构做了鉴定,验证了相纸的年代确属1930年代,拍摄地点无疑是中国广州。借助国际友人的帮助与网络信息的拼图,遥远的广州在奥斯卡心中变得清晰而沉重——他意识到,手中这365帧影像,正是1938年日军铁蹄下广州惨剧最直接的视觉档案。
一个强烈的愿望在奥斯卡心中升起:让相册回家!他说:“我要把它送回广州,为它找到一个能向公众展出的机构,让更多人看到这段历史真相。”
机缘巧合之下,奥斯卡通过中国籍同学的关系,与中山大学对接上了。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张伟获悉这个消息之后,立即意识到这批照片的珍贵价值,尤其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意义更显重大。“我们迅速向奥斯卡先生发出邀请,希望相册能由中山大学珍藏,并得到了他的积极响应。”
7月4日上午,“历史相册Canton in Trümmern(《废墟中的广州》)捐赠仪式”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博物馆举行 受访者供图
历经波折与不懈努力,这个心愿终于在2025年7月4日得以实现。承载着莱贝克父子两代情缘、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废墟中的广州》历史相册,郑重捐献给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
山河无恙归来看
87年前,山河破碎,广州沦陷;87年后,这座城市今如何?
在中山大学团队的陪同下,奥斯卡在广州展开了一场追寻:循着老照片中的同样的地点、同样的角度,看一看今日的广州。
汽车沿着珠江,开上车水马龙的海珠桥,来到位于沿江西路的广州市越秀区少年儿童图书馆。这里在老照片上,是原来的永安堂。奥斯卡找到相片上的一座雕像,周边一片凋敝,还有倒下的民众。现在这里绿草如茵,车来人往,还有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德国青年奥斯卡走访广州,在历史照片的同样视角拍照 来源 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
他们又来到一德路上,照片里的圣心大教堂围栏被炸,现在已经是游人如织,骑楼上摆放着丰富的水果,街坊们闲坐而谈,烟火满溢。
而当他们爬上沙面原德华银行旧址的楼顶,找到了当年俯拍炮火硝烟的视角,看到了当年同款的穹顶的房子和塔楼,也看见了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看到现在作为湾区新地标的白鹅潭。
站在这个楼顶上,中大团队的一位工作人员感慨万千:“我们很难想象,在1937年到1938年,有这么多的炮弹落在广州。而现在,已经看不到战争的任何痕迹,我们用了87年的时间,改变了整体的景观。”
一路上,奥斯卡一边拍摄,一边询问着这些建筑的今昔,有时候就坐下来,就盯着手机里的照片凝神许久;临走的时候,还不经意地抹了一把眼睛。
中大团队的朋友可以感受到,在走访的过程中,奥斯卡的内心一直被强烈的情感冲击着。也许正因为看到了广州如今的繁荣与活力,才更能深刻体会到了这座城市在历史磨难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与不屈。
“而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真正‘看见’了一段被忽视的历史。”奥斯卡说,“在欧洲,许多德国人,包括我自己从前,对日本在亚洲、在中国的侵略行径,了解得确实不多。这些照片、这段追寻,给我带来了极大震撼和影响。”
吾辈自强不能忘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教科书。
“奥斯卡不惮繁难,虽历经曲折而仍矢志将相册捐赠广州公立机构的高谊厚意,增添了相册的价值。”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馆长吴重庆教授说,“我们将深入研究这些照片和资料,向公众讲述背后的故事,以此铭记历史,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
8月26日,“废墟中的广州,抗战中的中大”特展开展,照片令人震撼 摄影 贾筱凝
吴重庆向《南方》杂志记者展示了这份珍贵的相册,岁月的痕迹刻在微微卷曲的封皮边缘。他留意到,照片中还有不少细节值得关注:比如记录学校被炸毁的照片,清晰展现了日军对无设防民用区域的无差别轰炸;疍家渔船被炸得七零八落,手无寸铁的渔民无家可归;军民组成的救援队,在废墟里把人“挖”出来。
最让人揪心的,是一位母亲至死都用身体保护着孩子,保持着护犊的姿态。许多的细节和场景,都为还原历史提出了鲜活的佐证。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徐俊忠说:“这一批相册,首先是日军侵华战争犯下累累罪行的‘铁证’,提醒我们不能忘、不敢忘。同时,我们要看到,在双方实力这么悬殊的情况下,日本曾经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但是中国人不屈、不降、不弃,以巨大的牺牲和代价打赢了这场战争,也牵制住了日本进军环太平洋的力量,这非常了不起。也应该让国际社会更多地了解和认可这一点。”
在照片中记录的同一时期,被作为“抗日大本营”中山大学也成为重点轰炸的对象。这在“抗战中的中大”一展中,再现了那段烽火岁月。
“废墟中的广州,抗战中的中大”特展,在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展出 拍摄 贾筱凝
中山大学石牌校区、文明路校区及岭南大学曾多次遭炸。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中大师生被迫踏上艰难曲折的迁徙之路,先后辗转广东罗定、云南澄江、粤北坪石等地,历经四次迁校,跨越五省,在烽火中坚持办学。师生们秉持抗战必胜的信念,或投笔从戎,直接参加正面战场作战和华南抗日纵队,或开展“文艺抗战”,以笔为枪,传播救亡思想……中山大学在抗日过程中,尤其是在公开抗日这点上,在全国高校里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抗日大本营”,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者给中大起的“名号”,也是中山大学炽热的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这次结合抗战胜利80周年的策展,中山大学也收到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展品汇集。除了奥斯卡捐赠的365张相册以外,还收到了中大校友林氏三姐弟日记,以及美国旧金山总领馆转来老华侨关匡民捐赠的一批记录日军罪证的照片。
吴重庆教授坦言,校史馆这次策展,能够汇集这么多展品,也侧面彰显了中大在抗战中的突出贡献。
“今日我们直面抗战的历史,唯有承认历史之痛,才能理解和平之重;唯有知晓来路之艰,才能珍惜当下之路。”徐俊忠教授说,“和平需要捍卫,捍卫需要力量,这也让我们更能体会到‘勿忘国耻,吾辈自强’的意义。”
《南方》杂志、南方+全媒体记者|杨洋 刘骏彦 周丽娜
【实习生】贾筱凝
【本文责编】蒋玉
【频道编辑】李晓霞 李拉
【实习生】徐鸣凯 丁陆薇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郭芳 蒋玉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