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能不能夹烟:一场关于“谁投诉谁有理”的重新审视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维辰

近日,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一面鲁迅手里夹着香烟的网红打卡墙,被投诉有诱导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投诉者孙女士还认为,墙画会误导青少年,要求对墙画进行更换。

图源:大象新闻

图源:大象新闻

孙女士试图通过投诉,抹灭鲁迅先生抽烟这一“污点”及其“不良影响”,“修饰美化”之举少了对史实的尊重。其中隐含的不恰当的主观评价,更是忽视了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差异,犯了以今律古错误。

动辄以“误导青少年”为借口抵制这抵制那,既矮化了青少年,将其当成了毫无分辨能力的“来者不拒”的容器,也高估了一面墙画的影响力:鲜有人因一幅画开始抽烟,也鲜有人会因一幅画更换而停止抽烟。

更何况,许多人看到这面墙画以及相关图片,关注点不在于抽烟,而是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形象、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也正因此,近年来,人们控烟意识不断增强,鲁迅抽烟相关图片却能获得较高宽容度。

舆论场上,反对更换墙画者居多。8月25日,绍兴文旅回应,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大家一致要求不需要修改,文旅局会在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做出决策,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投诉而盲目更换。

支持者与反对者的交锋,不失为一次交流探讨,有关部门的定力与回应,也释放了不是“谁投诉谁有理”的态度,能够减少哗众取宠之辈,避免公共资源浪费。

没有造成实际影响且是非分明、情节简单的事,热度很快会过去。然而,“一言不合就投诉”的不良风气影响深远,值得警惕。

以此事为例,孙女士自称是控烟志愿者,之所以投诉鲁迅夹烟墙画,是因为看到了一个帖子:“当时社交平台推给了我一篇在鲁迅吸烟版画前,女生双手交叉的禁烟图,我才知道有这么大一幅室外广告版吸烟图。”

从一个禁烟帖出发,断言墙画会“对青少年的行为规范有不良影响”,这样的思维跳跃是怎么完成的?公民有意见当然可以投诉,但用情绪替代理性的轻率投诉,不仅缺乏建设性,还会加重行政负担,导致合理诉求难以得到及时解决,这般“不良影响”又该怎么算?

心理学中有个孕妇效应,说的是当一个人怀孕后,就会发现满大街都是孕妇,不是因为孕妇凭空增多了,只是由于当事人将注意力放在了孕妇身上,所以感知到了更多孕妇。孙女士投诉鲁迅夹烟墙画诱导室外聚集抽烟,与其经常关注公共场所禁烟话题的经历是否有关,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关注领域,可能会混淆个别现象与普遍现象。合理投诉与轻率投诉的区别就在于,能否意识到并主动克服自我视角陷阱和认知偏差,发出更为理性、客观的声音,有效促进现实改善。

编辑 卓佩仪
校对 何翠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