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三川
“由于信息不畅、数据比对不及时等,2022年至2024年,2市48县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违规向505名死亡人员发放养老保险待遇241.48万元。”近日,某省审计厅发布关于2024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其中,关于养老保险基金的相关内容引发关注。
给死亡人员发养老金,听起来就离谱。更离谱的是,这一发就是505例,涉及金额多达200多万。你以为到这就结束了吗?据各地陆续发布的审计工作报告,这并非孤立现象。比如,某市区级社保经办机构未严格审核,向284名服刑、死亡人员账户发放基本养老金等待遇1954.33万元,某省2市违规向已死亡、服刑等15名不符合条件人员发放养老保险待遇34.4万元。前不久,“1岁工作22岁退休”还领了69万“养老金”这样的极端案例,也惊掉了许多人的下巴。
我们常以“救命钱”来形容养老金,足见有多重要。它不仅是数万人的基本生活保障,更关乎参保人对未来的预期,对公平的体认。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养老金支付面临压力,每一分都必须用到刀刃上。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宝贵的公共资源的错发,是“44县未落实代缴费政策,致使2798名低保特困、重度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应保未保”。试问,如果不是这次审计部门发现问题,这笔钱还要发到何时?
更要追问的是,这是源于工作失误,还是存在利益输送?从现实来看,参保人死亡未及时申报、冒领养老金,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作为专业人员,不可能不知道什么叫“骗保”。问题在于,难道“信息不畅”就只能被动应对,甚至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连“事后补救”都没有做到?所谓“数据比对不及时”,也很耐人寻味,是因为“信息不畅”,所以“不及时”?还是因为责任缺失,所以既“不畅”也不“及时”?再者,若是背后存在舞弊行为,有人故意放水、串通一气,同样也可以解释得通,但显然性质更加恶劣,必须追查到底。
无论是哪种情况,暴露的问题都无法一笔带过。笔者相信,在大数据时代,修复技术的漏洞总归不是什么难事。例如,根据关规定,按月领取养老金的退休人员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资格认证;社保机构还可以和民政、公安等部门紧密协作,如通过比对殡葬火化信息,从源头上及时遏制冒领行为。当务之急,是既要让过程足够透明,也要建立有力有效的责任追溯体系,才能最大程度压缩监管盲区,降低失职渎职风险。当然,对于骗保,法律也规定得明明白白,不仅要依法退回骗取的社会保险金,处以骗取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还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小品《不差钱》中,有一句台词说:“人最痛苦的是,人死了,钱没花完。”对全社会而言,“人死了,钱还在发”的荒唐一幕,也让人无比的心痛。“躺收养老金”的“冷幽默”是刺耳的,背后的教训也是深刻的,反思不止于个案,举一更须反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