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在南海完成首次深海试验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01:57

中山大学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在南海完成首次深海试验

8月23日,南海中沙海域,在“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上,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ROV)“海琴”号圆满完成首次深海试验,全面验证了整机系统的功能和主要性能指标。这意味着,“中山大学”号正式跨入我国少数拥有6000米级深海ROV的科考船行列。

“海琴”号完成海试后出水。

“海琴”号完成海试后出水。

“海琴”号深海ROV在空气中约重3.6吨,具备自动定向、悬停定位和自动巡线等功能,装备高清摄像机、多功能机械手、高分辨率侧扫声呐、探测传感器及各类作业工具,可完成深海和海底的高清观察及生物、地质样品采集等任务。

“海琴”号下水试验。

“海琴”号下水试验。

这一深海科考型ROV针对深海探测场景研发,由中山大学专项支持,委托上海交通大学研制生产,加装于“中山大学”号科考实习船船体,可实现科考船对深海科研目标的精确定位观察和样品获取,能近海底长期开展海洋环境调查、生物多样性调查、新物种发现、基因获取等深海科考工作,将助力立体化深海科学研究取得更大进展。

“海琴”号下水试验。

“海琴”号下水试验。

连日来,“海琴”号深海ROV完成多个潜次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到4140米,开展了多项科考试验,实况检测了各项技术指标及系统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

“海琴”号在开展深海试验。

“海琴”号在开展深海试验。

“开展深海试验前,这套ROV所有零部件在陆上试验环境中都通过了6000米压力测试,这次海试主要是起到验证作用。”本航次领队、中山大学海洋科学考察中心探测技术总工程师崔运璐介绍,按照常规准则,基本上大部分6000米级装备通过4000米级实际海试验证后,就可判定满足全深度指标要求。

科研人员在查看“海琴”号工作情况。

科研人员在查看“海琴”号工作情况。

本航次由中山大学牵头组织,于8月13日从珠海起航前往南海目标海域,计划航期25天。同时执行全海深自主遥控无人潜水器(ARV)“海斗一号”的深海科学应用任务,开展多学科的海底采样。

“海斗一号”是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制的全海深自主遥控无人潜水器,具有自主、遥控和混合多工作模式,最大工作深度11000米,水下连续作业时间可达12小时,能进行海底地形探测、参数测量、取样等作业。

“海琴”号完成海试后出水。

“海琴”号完成海试后出水。

近期,“海琴”号和“海斗一号”将结合海洋气象无人机观测、海洋地质过程探测、深海生物生态观测、30米重力柱采样任务等科学需求在南海多个工区继续开展试验性应用。

“海琴”号完成海试后出水。

“海琴”号完成海试后出水。

“中山大学”号是目前国内设计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的现代化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自投入使用以来持续深耕深海探测领域。截至2025年7月,该船已执行23个科考航次(段),出海总天数488天,累计航行约56982海里。

采写/剪辑:南方+记者 李秀婷

通讯员 郑钰

视频素材由中山大学提供

编辑 王露纯 李江萍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