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South推出《战友——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的华侨华人》系列全媒体报道,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第一期报道《南侨记忆》聚焦南侨机工,讲述他们用生命守卫滇缅公路、后人接力追寻父辈记忆的故事。一周时间内,该报道被《光华日报》《马尼拉时报》《葡新报》和越南通讯社等近200家海外媒体转载,全网覆盖量超6000万。
该报道以马来西亚南侨机工纪念公园开幕为引子,通过多位南侨机工后人和研究者的讲述,回顾了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的历史。其中,视频呈现了滇缅公路的险峻和南侨机工抗战的艰辛,也纪录了南侨机工后人叶晓东20多年寻找父亲照片等感人故事,还有中马两国民众为守护这段共同记忆而做出的努力。
数千条评论为“南侨机工”垂泪
为了真实、深入地还原这段历史,South记者奔赴中国云南重走滇缅公路,又前往马来西亚吉隆坡、古晋采访多位南侨机工后人及研究者,历时近两个月完成相关报道。其间,South发布中英文深度报道《南侨记忆:在“死亡公路”上扛起“不沉的补给线”| 战友①》、《Memories of Nanyang Volunteer Drivers and Mechanics: Bearing an "Unyielding Lifeline" Along the "Road of Death" | Brothers in Arms ①》、双语纪录片《南侨记忆》(Memories of Nanyang Volunteer Drivers and Mechanics),还有多篇动态新闻报道。
《南侨记忆》何以打动人心?答案或许就藏在各平台的几千条评论里。
一周时间内,纪录片《南侨记忆》在South视频号的点赞、转发和推荐量均破万,1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网友留下评论。
“如果您有10分钟的时间看完这段小视频,是否也会和我一样,泪流满面!”South官方视频号最顶部的评论来自一位中国香港的网友,并获得1000多个点赞。这位网友被南侨机工的故事深深打动并写道,“铭记历史,永远记住我们是从哪里来的,记住我们当下为什么会拥有和平、美好的生活!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下一代,才会懂得感恩!”
“老辈的愿望就是自己家乡强大强大再强大,今时今日如愿了。中华血脉图愤强,面向强敌不弯腰。”一位马来西亚网友的评论得到了几十条回复。来自中国江苏、福建、广东等地网友在评论区留下了暖心的回复:“亲爱的大马同胞,无论多久,永远都是出门在外的祖国妈妈的儿女”“我们依旧是亲人”“祖国的繁荣有每一位爱国华侨的贡献”。
几位来自马来西亚的网友留下评论:“身为马来西亚的00后,都只知道一些历史而已,谢谢这个视频让我看到更多”“用历史说话”“不应该被遗忘的英雄与历史”。
一位来自广东的网友评论:“勿忘南洋英雄!日军侵华,祖国危殆。华侨儿女毅然归国,南侨机工挺身而出。他们在滇缅‘死亡公路’的枪林弹雨中穿梭,以无畏勇气和牺牲精神,托起了抗日前线‘不沉的补给线’这条生命线,是他们用热血铺就;这份赤子情,值得千秋传颂!”
“这段历史必须牢记”
除了被感动外,不少网友也认为“只有铭记历史,才能启迪未来”。
“他们本来在国外已经有很好的生活,但是面对日本的侵略,依然选择了回国参战,共赴国难!这一群南侨机工值得我们永远纪念。”一位广东网友的评论获得多个点赞。
“感谢祖辈们的付出换来我辈的安稳,愿世界永远和平。”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网友评论道。
“向马来西亚反法西斯抗日英烈敬礼!”一位澳大利亚的网友留下评论。另一位新加坡网友写下:“值得记住,值得纪念,我们的根都是来自中国。”
曾经走过滇缅公路的网友写了自己的感受:“二十几年前到德宏畹町看到真实的滇缅公路,宽度估计和乡道差不多,想象当年开路和运输有多么艰难。致敬英雄!”“这段历史必须牢记,当年去24拐时就非常感动。太伟大了,永远缅怀!”
“这是我的一位马来西亚同事发给我的视频,海外华人非常爱国,在中国生死存亡之际,南洋华侨挺身而出,中国人民永远会记住这段历史。”一位北京的网友写道。另一位北京的网友则评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愿祖国永远平安强盛,愿海外华人也能平安健康。”
浙江的网友看完视频“热泪盈眶”,并评论道:“这段历史应当拍成电影电视,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让更多的中国年轻人知道!不忘历史,我辈一定要自强!”
机工后人:
感谢用心、用情、用功的报道
报道发出后,多位南侨机工后人纷纷转载并表达感谢。
“做为南侨机工家人的我,眼含热泪看了一遍又一遍视频,感谢这系列用心、用情、用功的报道。”南侨机工后人张云鹏表示,South的报道跨越中马两地,行程数千公里,采访了多位南侨机工后人、专家和吉隆坡广东义山主席等,应用了大量珍贵史料照片、实物、档案资料,让更多人记住了“南侨机工”。
在云南畹町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张云鹏回忆起寻找父辈的经历,忍不住哭了起来,并给了另一位南侨机工后人叶晓东一个拥抱。这段珍贵的影像也被纪录了下来,并放到纪录片中,感动许多网友。叶晓东说,“感谢这个纪录片,让更多人知道我爸爸的故事。我很欣慰,大家没有忘记南侨机工。”
一位南侨机工后人被叶晓东寻找父亲照片的故事打动,他在视频报道的评论中写道:“我先生的爷爷叫刘成,从新加坡参加南侨机工回国抗日,抗战结束,留在芒市,遗憾没有留下照片。只有畹町南洋华侨机工纪念公园墙上的名字。我们也想找到爷爷的照片。”
另一位重庆网友的父亲也是在1939年回国抗日,他在视频报道下方留下评论:“我曾经问过我爸爸,你为什么要回来?家境又好不缺吃穿,我爸爸只说了一句话:‘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在报道中,南侨机工后人汤晓梅讲述了收集南侨机工文物的故事,当谈到一位重病在身的南侨机工将文物交予她时,汤晓梅流下两行热泪。这个画面也让许多网友“泪目”。汤晓梅说:“记者采访前是做了功课的,问到了我心中想说的,才感动落泪。”
“南侨机工的故事,远不是十几分钟的视频能讲完的,他们的名字,他们走过的路,值得每一位海内外华人记住。”张云鹏说,期待后续能有更多关于南侨机工的报道,也期待能有更多人了解这一英雄群体。
专家:
报道有启迪读者的时代性思考
来自学界和业界的专家,也对该报道给予了肯定。
“South关于南侨机工的报道有突破,更有启迪读者的时代性思考。”五邑大学侨乡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教授张国雄表示,他十分喜欢这个系列报道的题目,体现了制作单位的视野、站位、历史观。在同类题材中,该报道做到了平面媒体、电子媒体和新媒体协同传播,也在现场拍到了南侨机工最新的珍贵资料。
在报道中,云南省档案馆研究馆员吴强讲述了当年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的艰难,也分享了机工档案中的感人故事。他对报道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该报道既专业又有温度,记者专门来到云南重走滇缅公路,还原了南侨机工当时守护这条‘生命线’的艰辛。”
“关于南侨机工的报道太少了,好的报道能让更多人了解了这段历史。”广州市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丁力转发了《南侨记忆》并表示,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是十分有必要的,无论是哪个年龄层。她相信,有机会了解到这些故事的海内外中华儿女,都会感同身受,都不会忘记南侨机工的壮举。
作为海南省雕塑艺术学会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陈学博曾创作雕塑作品《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对这段历史也很了解。他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South的报道并写道:“这次纪念南侨机工活动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中国与马来西亚、祖(籍)国与海外华人、历史记忆与未来和平的强有力的精神象征和文化桥梁。”
近200家海外媒体接力转载
一周时间内,《南侨记忆》被海内外数百家媒体转载。
在国内,广东省侨联公众号和视频号第一时间转载了相关稿件和视频,并转发到世界各地的侨胞群。广东省多个地市的侨联账号、《华声》等侨刊全文转载了相关报道。此外,多家港澳媒体也转载了相关稿件。
在海外,吉隆坡广东义山的六大创办会馆将《南侨记忆》转载到各自的社交媒体账号,并获得了良好的反馈。许多马来西亚的网友被报道感动,计划到新落成的南侨机工公园和纪念馆参观,进一步了解南侨机工的历史。
同时,该报道还被《光华日报》《葡新报》和《国际日报》等18家海外华文媒体转载,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
深度报道《南侨记忆》还被翻译成英语、马来语、泰语、越南语、印尼语等5种语言,被雅虎财经新闻、越南通讯社、《马尼拉时报》和新加坡《火神邮报》等187家海外媒体转载,总覆盖量超6000万。其中,多家媒体将这系列报道放在头版头条的位置。
South记者 吴采倩 实习生 邓圣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