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沙湾古镇,犹如打开岭南非遗的“百宝箱”。石板路、蚝壳墙、镬耳屋,岭南水乡印记随处可见。这里是广东音乐的摇篮,也是沙湾飘色的发源地,还隐藏着一门“硬核”无比的“隐世武功”——广州砖雕。
沙湾古镇。
沙湾现存70余座古祠堂里,留耕堂最为闻名。这里是沙湾何氏的大宗祠。700多年来,留耕堂走出了广东音乐名家“何氏三杰”、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炳林等名人。明代大儒陈献章留下“诗书世泽”四个大字,至今依然是留耕堂的金字招牌。
留耕堂。
留耕堂也是番禺现存年代最久远的古建筑之一。明清时期的木刻、石刻、灰塑、砖雕等艺术精品荟萃一堂。留耕堂的修复离不开何氏家族世世代代的守护传承。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砖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何世良就是其中一位有心人。
砖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何世良。
身为土生土长的沙湾人,何世良对沙湾古镇每一块砖的故事,都如数家珍。在留耕堂砖雕密密麻麻的菱花纹里,他总能眼明手快地找到隐蔽其中的铜钱窗花:“工匠们的设计反映出民间‘得财纳福’的美好愿望。”
美轮美奂的砖雕在沙湾古镇俯拾即是。
何世良凭借一把好手艺,两度打破吉尼斯纪录:他为宝墨园创作的《吐艳和鸣壁》长达22.38米,开创了单体砖雕艺术品展示的先河;随后在东莞粤晖园,他运用160万块老青砖打造出超50米的《百蝠晖春》,被再度评为中国最大的砖雕。他的《六国大封相》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照壁《古韵薪火·盛世腾芳》更成为来沙湾古镇“打卡”的一座新地标。
何世良《古韵薪火·盛世腾芳》。
如何在硬邦邦的砖块上“绣花”?原来大有门道。何世良工作室里堆叠着一摞摞青砖,那都是他从全国各地淘回来的“宝贝”。他告诉记者,学砖雕第一招就是“拍砖”,得像拍西瓜那样,敲打砖块听声音。而且青砖“选老不选新”,唯有那些经过岁月洗礼的老砖,褪去出窑的“火气”,才能雕出古拙淳朴的韵味。
何世良在授徒。
砖雕匠人需要胆大心细,练好“阴力”。与粗犷浑厚的北方砖雕相比,岭南砖雕更显纤巧玲珑,甚至能呈现出如同剪纸般丝丝入扣的视觉效果。广州砖雕也因此被称为“挂丝砖雕”,荔枝、红棉、芭蕉、荷花、佛手等岭南风物无不活灵活现。
岭南水乡的文脉肌理,同样需要胆大心细的“绣花功夫”。何世良艺术馆的所在地,就由清嘉庆年间始建的“仁让公局”活化而成。“三稔厅”建成广东音乐纪念馆,“惠岩何公祠”打造为岭南囍事文化馆,“何怀德堂”改造为粤菜师傅培训基地……一座座历史建筑旧貌变新颜,“变身”民宿、客栈,回归市民游客的现代生活。
沙湾的故事正在青砖黛瓦间续写。
北帝诞沙湾飘色巡游、广东音乐展演、中秋沙湾鱼灯文化节、鲁班诞纪念活动……从年头到年尾,沙湾总有过不完的节庆活动、看不尽的民俗展演,水乡的烟火气也为沙湾带来源源不绝的客流。2023年,沙湾街全年游客总人数638.7万人,旅游总收入达到8277万元。
去年6月,沙湾古镇“升级”成为广东省首个非遗古镇。
去年6月,沙湾古镇“升级”成为广东省首个非遗古镇,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和聚集化发展再上新台阶。沙湾的故事也在青砖黛瓦间续写。这座800年古镇正以朝气蓬勃的新姿,向世人展示岭南文化的隽永魅力。
采写:南方+记者 杨逸
拍摄:南方+记者 仇敏业
剪辑:南方+记者 李志颖
脚本/出镜:南雄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方悦
编导:韶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熊恬
统筹:李培 毕嘉琪
监制:李贺 王海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