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余额不足,你患上“开学综合征”了吗?当“假期模式”准备切换成“开学模式”,不少学生、家长,以及老师都可能会出现紧张、焦虑等表现。如何进行心理调适,才能更好地拥抱新学年、迎接新挑战?
开学在即,惠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惠州分社联合推出“新学期,‘心’赋能——心理调适指南”系列视频。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为学生、家长和教师们准备了“收心大法”,帮助大家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节奏,开启元气满满的新旅程。
阅读更多>>
新学期心理调适(家长篇)
主讲人
惠州市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教师、惠州市华罗庚中学心理健康教师 张凤玲
心理锦囊
1.做好“稳定器”,营造稳定氛围
刚开学,孩子最需要家里的稳定感。首先,一起调整作息,提前几天和孩子逐步同步恢复规律起居、饮食,您的从容示范远比催促更有效。其次,打造学习仪式感,协助或鼓励孩子整理书桌、准备文具,动手过程和整洁环境是开学的心理信号。
2.当好“观察员”和“倾听者”,理解孩子节奏
刚开学,孩子可能兴奋期待,或焦虑抵触、喊累,这些都正常。要多观察、用心听,不急于评判或命令。可试着问“宝贝,开学了感觉怎么样呀?”,不管孩子回答什么,我们可以说:“嗯,放假久了,突然要早起上学,是有点不习惯吧?”理解是给孩子最有力的支持。
3.搭建“脚手架”,赋能孩子成长
刚开学,孩子需要恰到好处的支持而非完全代劳。可一起制定几个可行的小目标,如第一周先适应作息、认识新同桌。小目标易达成,能让孩子有成就感。学习上逐步放手,鼓励孩子自主规划时间、管理作业。我们可提供建议和工具(如计划表),但避免事事包办或紧盯。
4.最重要的是安顿好自己
孩子能敏锐感知我们的焦虑,所以要先稳住自己。若总担心孩子不行,先停下来问问自己,这份担心是否现实、是否过度。可通过深呼吸、运动、和朋友聊天、做喜欢的事等方式给自己充电。爱是陪伴,更是榜样。
适应可能需1—3周甚至更久,请允许孩子和自己有“缓冲期”,减少急躁苛责,聚焦于支持行动上,如营造环境、积极倾听。如果焦虑感持续强烈,及时和班主任沟通或寻求专业心理支持。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支持孩子。
策划:袁建群 罗锐
采写:南方+记者 于蕾
视频:南方+记者 王昌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