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东莞西南部的大岭山林场,总面积2445.85公顷,历经67年的发展,从1958年建场时以木材生产为主,逐步转型为如今森林覆盖率达89.85%、集生态保护与自然教育于一体的绿色地标,走出了一条“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实践之路。
上世纪50年代初,大岭山片区还是一片苗圃,后扩建为林场,以木材生产为主要经营方向。
转折始于1999年,东莞实行封山育林政策,林场全面停止滥伐,森林生态系统开始自然恢复,人工林逐步向次生林演化,动植物种类逐年增多。
2000年,林场在原有基础上设立森林公园,正式从“经营性林业”转向“公益性林业”。2003年借东莞“整山”城建方针,林场新建车行道、登山步道,推进林相改造,并于2006年对市民开放。2010年,“东莞市珍稀植物科普园”启动建设,从岭南各地引种红豆杉、焕镛木等100多种珍稀植物,1845亩的科普园成为“植物活化石”的庇护所。
如今,林场森林蓄积量达32.61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公顷土地“储存”133立方米木材,核心标准已从木材产量转为生态系统健康程度。
这一转变,得益于大岭山林场用“生态加减法”提升森林品质。
2015年起,在绿道沿线、入口广场种植樱花、宫粉紫荆等彩色林树种,使林场成为“会随季节变色的森林生态公园”。
2015至2018年,针对水库周边生态保护需求,择伐速生但生态功能单一的桉树、相思树,补植红锥、木荷等乡土阔叶树种,1000余亩水源涵养林既固土保水,又为鸟类、昆虫提供更丰富栖息环境。
结合绿美东莞生态建设,林场累计完成2547亩林分优化、900亩封山育林、3777亩森林抚育,形成多层级森林结构,既能涵养水源,又能为生物提供多样家园。
在可持续经营方面,林场探索出两个“循环”。
面对台风、暴雨后的断枝落叶等“绿废”,林场联合第三方专业公司形成“粉碎—发酵—再利用”全链条处理方案,制成的有机覆盖物可改良土壤,染色处理后铺设在裸露地面能固土防沙、美化环境,这些绿废衍生品已广泛应用于东莞各类公共场所绿化、美化及古树名木活化。
依托丰富森林资源,林场联动科研院所研发自然教育课程,构建涵盖动植物科普、自然节日主题宣传等内容的课程体系,还建成森林与噪声科普馆。近三年来,累计开展85场自然教育公益活动,吸引超1.5万人参与,助推群众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绿美家园的生态保护意识。
大岭山林场的变化体现了顺应自然、创新利用、全民参与,其实践诠释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意义,即实现森林与人类和谐共生,守护当下绿意,为未来留下生机。
南方+记者 薛屏 王颖
通讯员 东莞林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