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话:钟馗》启幕:我们期待怎样的中式神话游戏?

南方评论
+订阅

e7ca15398fe84ea1919f1fa9f8a4331d.png

文 | 李咏瑾

今天,关心或者不关心游戏的人们都被一个热搜惊动了:由游戏科学开发的黑神话系列第二部作品《黑神话:钟馗》正式公布首支CG先导预告片,并宣布游戏进入实质制作阶段。

《黑神话:钟馗》预告片截图。

《黑神话:钟馗》预告片截图。

去年《黑神话:悟空》大爆,成为游戏界的现象级风景,但主创方没有趁热打铁推出“《悟空》2”,而是猛然转身,投入全新的《黑神话:钟馗》,聚焦于钟馗这样一个中式民俗体系中相对冷门又极具辨识度的驱邪神祇,立意大胆,选材角度堪称奇崛,标志着中国游戏人对传统文化IP的挖掘与表达进入纵深层次的创新领域,如泼墨铺展,不拘一格,然而意兴横生。

先导片最令人惊艳的莫过于对“钟馗”这一传统神话人物的全新诠释。主创之一杨奇透露,这一创意诞生于一个“黑脸红髯的怪人牵虎”的梦境,而团队随后在明代画作中发现了“骑虎钟馗像”的历史依据,“古今对话”的创作方式,为游戏赋予了更为幽深的文化底蕴。

同时片中也探讨了“小”与“大”,两个小鬼手持法器紫金葫芦和净瓶,化为攀越鼓面的小小人形,引出了钟馗骑虎的巨型神像。“世上何尝有鬼?妖魔皆从心生”,暗示游戏将探讨人性与超自然的辩证关系,延续了黑神话系列一贯的哲学思考‌——不仅仅聚焦于主角的“天命”,而是聚焦那些怅惘着挣扎在世间的人与人、人与妖、妖与妖之间的故事,通过神怪尽力还原人性的真相。可以想见,钟馗“捉鬼天师”的身份既是主线又是引题,一干贪嗔痴怨的配角也呼之欲出,为整个游戏注入了符合现代审美预期的叙事深度。

为何是钟馗而非悟空续作?制作人冯骥的长文袒露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在《悟空》成功后,感到“迷茫与惶恐”,渴望尝试更具差异化的游戏体验。《钟馗》是一个令主创兴奋、也令玩家肾上腺素飙升的选择,其底层逻辑体现了三重创新考量:

其一,钟馗作为道教文化重要符号,其“惩恶扬善”的精神具有普适性,“骑虎斩鬼”“地狱巡游”等为游戏设计提供了丰富素材‌,开发这一IP既能延续中国神话的叙事传统,又能避免西游题材的过度开发。其二,游戏科学早已注册“黑神话钟馗”“黑神话姜子牙”等多个商标,显示出构建“黑神话宇宙”的长期规划‌,这种多IP并行开发的策略,既能分散风险,又能保持创作活力。其三,志怪故事有别于神魔故事,将带来完全不同的战斗系统,促使团队突破已有框架,在技术提升领域进行全新探索‌。值得注意的是,团队特别强调:“西游,不会到此为止。”这表明《钟馗》并非取代《悟空》,而是黑神话系列多元化发展的第一步。

行业回响与玩家讨论则更为多元,支持者‌认为这是国产3A摆脱跟风、建立原创IP体系的关键一步,有玩家留言:“终于有游戏团队敢做非西游的中国神话了!”担忧者‌则坦言钟馗IP的号召力不足,全球范围内的文化接受度与《西游记》存在落差。这种争议恰恰反映了广大玩家对国产3A既期待又担忧的复杂心理。当《悟空》树立了极高标杆后,人们自然对新作抱有更高要求,而《钟馗》如同茫茫大雾中即将靠近的巨兽,值得人们拭目以待。

其实,远见比跟风更为重要,《钟馗》的公布,其意义已超越单一游戏作品的面世,成为观察国产3A游戏发展路径的重要案例:不盲目追随西方奇幻题材,而是深耕中国神话富矿,用现代技术激活传统文化符号。钟馗的“赤髯巨虎”与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形成鲜明对比,却共享着同源的美学体系‌。这种基于文化自信的创新,远比简单模仿更能获得全球认可。

这或许正是整个中国游戏产业应有的态度:既不忘辉煌,更勇于面对挑战。中国神话的宝库之门才刚刚打开,属于国产游戏的黄金时代已然到来。

编辑 朱丹
校对 叶枫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