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暑期档的末班车,《生万物》爆了!
很多人没想到,一部乡土年代剧竟会火成这样:剧集开播65小时后平台热度破万,成为今年爱奇艺破万最快的电视剧,同时它在央视八套黄金档的收视峰值也突破3.27%,开播四天云合收视第一,实现了台网双爆的好成绩。
网友对它的夸赞溢于言表,有人称之为“《白鹿原》后最好的乡土年代剧”,也有人说它是“中国版百年孤独”。
《生万物》在播出后还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台词模仿潮:“我知不道”“麻爪了”“拉呱”……
满满的地道山东味,观众一边开玩笑地说着土气又滚烫的台词,一边回味剧中人的笑和暖。
很多人不禁会问:《生万物》凭什么唤起观众对乡土年代剧的观剧热情?它到底好在哪儿?
《万物生》由作家赵德发创作的“农民三部曲”之一的《缱绻与决绝》改编而来,以鲁南农村土地变迁为背景,讲述了宁、封、费三个家族、两代人的兴衰史,谱写了普通农民在时代浪潮中的跌宕命运和精神觉醒,原著曾入围茅盾文学奖。
作为严肃文学,原著具备得天独厚的文本优势,远非其他网文IP所能比拟。
这也让该剧在选角方面拥有了强大的号召力,既吸引到了杨幂这种亟需转型的流量花,又集结到了欧豪这样演技得到认可的青年演员,还有倪大红、秦海璐、迟蓬、林永健在内的一众实力派演员。
演员之中,尤以杨幂最受关注。人们都很好奇,继电影《酱园弄·悬案》《长安的荔枝》之后,她能否在这个暑期档实现演技上的“惊喜三连”。
仅就表演来说,杨幂在剧中很努力,有不足,也有突破。
不足在于,她的气质太过都市化,与其他演员相比,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而且在表现角色愤怒时,她的五官太过用力,习惯用瞪眼传递情绪的偶像剧式表演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突破在于,她对“宁绣绣”这一角色确实有所思考,贡献了多场契合情境、打动人心的哭戏:
从绣绣被亲人抛弃到她对费文典心死,再到跟父亲断亲、为去世的母亲“哭坟”……几乎每场戏哭戏在情绪上都有不同,或难以置信、或失落绝望、或决绝中透着狠劲儿、或哭声中满是悲怆。
宁绣绣是《生万物》的讲述者,其旁白在剧里贯穿始终;同时她也是《生万物》勾连全篇的戏眼,剧中的核心情节多围绕其产生。
这个角色的分量不言而喻,只要把她立住了,这戏也就成了。
平心而论,杨幂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演出了宁绣绣前期的悲剧性和嫁到大脚家、从头再来的精神韧劲儿。所以即便她演技稍有不足,也无碍于观众的观剧热情。
《生万物》从1926年讲起,故事通过个体命运折射中国农村的百年沧桑,将
复杂的人性融入土地制度。
剧集一开始,就在女主角宁绣绣身上注入了千回百转的故事性:大婚之日被马匪绑架,因父亲拒付赎金,绣绣惨遭背弃,不仅如此,父亲还命妹妹苏苏顶替绣绣嫁入了费家,破坏了绣绣与竹马费文典的“好姻缘”,而绣绣自马匪窝逃脱后,则选择赌气嫁给了救她的农民青年封大脚……
尽管《生万物》讲的是传统奇情故事,但有趣的是,它竟意外与当下语境找到了契合点。只用前五集,该剧就集合了替嫁文学、糙汉文学、天降媳妇竟是暗恋多年的crush等“狂野剧情”,让年轻人在看剧过程中会心一笑。
不仅如此,该剧还在群像上下足功夫,把地主、乡绅、自耕农、佃户、贫农等形象逐一铺陈,将传统农耕社会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拉扯得明明白白。
地主宁学祥(倪大红 饰)是村中首富,堪称“中国版葛朗台”,女儿宁绣绣被绑架后,他不但不急着筹款赎人,反而出门捡屎、给土地施肥。
为了彩礼,他不惜让小女儿替嫁,即便遭到所有人反对,他也毅然决然地坚守着对土地近乎变态的占有。
费家长嫂费左氏(秦海璐 饰)是当地的乡绅代表,丈夫死后她一手拉扯小叔子费文典长大,因“洁身守道,独善其身”被村民们视为“大德之人”,大德大爱与封建规训的矛盾性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原著中,她是封建纲常的化身,是“用裹脚布勒死新思想的刽子手”。
封大脚的父亲封二(林永健 饰)是典型的自耕农代表,守着父亲留下的18亩田产过活,日子虽不富裕,但却有一套自己的生存智慧:嘴硬心软,在心里惦记着自己的家人,会在媳妇怀孕后把宝贵的鸡蛋拿给她吃,将一个勤劳、质朴、幽默又有打点小算盘的农民形象塑造得活灵活现。
而与绣绣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费文典(张天阳 饰),则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代表,一边高喊破除旧制度,一边却因屈从旧道德而最终放弃绣绣,尽显“知识分子的软弱性”。
与费文典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绣绣的丈夫封大脚(欧豪 饰),尽管大脚没受过什么教育,但他却从本心出发,遵从着自己对绣绣纯粹炽热的爱,无畏、专一,一次又一次地看顾着绣绣,给她尊严与体面。
在描画人物的同时,《生万物》还拉扯出了当时的腐朽思想和时代局限。
宁绣绣被马匪抓去过了一夜,不管她是否真的失身,村民们便以讹传讹,说她“被马子坏了”,宣告了她的社会性死亡。对现代观众来说,刚开始看剧时甚至会有点不适应,觉得剧集总抓着“贞洁”不放,对“绣绣失身与否”这点事大做文章。
剧中的女性形象颇为动人,从绣绣娘、费左氏到宁绣绣、宁苏苏、银子……她们涵盖了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不同秉性的女性形象,她们均显现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经历的挣扎和被打压。
比如,绣绣娘纵使疼爱孩子也不得不顺从丈夫,在左右为难中自责、自苦,最终撒手人寰。
除此之外,创作者还展现了先辈们对土地的热爱、对天时节气的尊重。
与《老农民》《白鹿原》等剧类似,《生万物》也扎根于土地,还原了人与土地原始的互动:凛冬过去,农民们聚在一起“试春气”,将一根羽毛放进竹筒,等待羽毛翩然飘出,让大地的脉动得以具象化显现;
二月二,村里挨家挨户都在“踅谷仓”,用簸箕盛着炭灰在院子里轻盈走动;夏天来临,雨水稀少,村民们又聚在一起求雨,希冀雨水丰盈,庄稼茁壮成长……
这一幕幕充满仪式感的画面,展现了农耕社会的“循环时间观”:一年一度,按节施为;不违天时,乃得人和。
在观看的过程中,这种时间观会在不知不觉间唤醒都市人骨子里久违的对土地的眷恋——即便城镇化进程已让年轻人远离土地、变得“五谷不分”,但那种“(土地)生万物”的厚重情感依然令人动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万物》在时下的爆火,更像是一次“情感上的寻根之旅”。
它指引人们回归土地,回到乡土日常中的一饭一蔬,去细品时代变迁下的苦难与不屈、庸碌与爱,提醒人们莫忘“地气”,唯有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
作者 | 钢瓒儿
编辑 | 楼 主
校对 | 赵立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