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强村|青春动能促振兴,高校学子在清远书写精彩“网事”

南方+

青春动能、盛夏“乡”约。近期以来,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等众多高校的师生们,纷纷走进清远各大乡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他们用脚步丈量城乡大地、用画笔勾勒美丽风景、用 “大白话”解读“大政策”,深入感受清远城乡发展之变,也将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

青年一代是互联网最活跃的用户群体,各高校师生还积极为清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送技术、培人才、搭平台、塑品牌,从探索“AI+农业”到搭建“短视频+直播”推广矩阵,他们用网络“新农具”写好土特产“大文章”,用青春之力绘就科技助农、智慧兴农的新篇章,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强农兴农的奋斗答卷。

数智兴农

补齐乡村“数字短板”,新技术“落地开花”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重要力量,广袤城乡则是前沿技术“开花结果”的广阔天地。这个暑期,高校师生为清远乡村送技术、送知识,搭建智慧农业新系统、构建电商新平台,为清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注入新动力。

7月8日至22日,广州城市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大数据学院“e”兴领航实践团赴清远连南瑶族自治县耘曦生态种植基地,开展为期两周的数字生态农业实践活动。师生们开展实地调研,全面了解农田规划、作物种植、传统耕作与数字技术应用情况。针对基地灌溉管理中存在的“经验灌溉”弊端,团队迅速开展土壤与气候等因素分析,着手设计智慧灌溉初步方案,探索“AI+农业”自适应灌溉调控系统的构建路径。

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湿度、温度和气象数据,支持按需灌溉与多时段计划管控,覆盖晨间灌溉、午后补水等多种应用场景。系统还围绕作物生长周期制定施肥方案,适配不同肥料类型,并通过AI算法智能推荐养分配比。此外,系统以图表方式可视化呈现用水趋势、土壤湿度分布等关键数据,辅助农业管理者做出科学决策,力求推动灌溉管理由“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转变。

图一  通讯员 通讯员 供图

8月5日,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管理学院在清远连州市举办“清远市乡村小微企业甄选平台农产品直播训练营结营仪式”与“清远甄选联创产业学院成立仪式”两项活动。管理学院院长黄静潇说,学院始终坚持产教融合,通过“粤乡星火”突击队等载体,引导师生深入乡村一线,将专业知识技能应用于服务乡村小微企业发展。

其中,直播训练营是该校积极响应地方需求,将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的教学实践探索。该校2024级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郭羽屏分享道,通过一个月的系统学习和实践,不仅掌握了农产品直播带货的技能,也更坚定了服务乡村振兴的信念。成立“清远甄选联创产业学院”,则是作为深化“政校行企”协同合作的重要平台,为清远市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与智力支持。

“清远甄选联创产业学院”成立。叶丽 摄

“清远甄选联创产业学院”成立。叶丽 摄

广东财贸职业学院“筑梦乡村”实践队走进英德市黄花镇,深入当地农企、人才驿站、农贸市场开展产业调研、人才政策对接、市场调研,并在黄花镇放板村开展系统性直播技能帮扶,用实际行动将数字技能带到乡村,为黄花镇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化、市场化探索新路径。

他们依托当地文旅资源与农产品优势,制定针对性电商直播培训课程内容,如产品定价、预热及直播间场景搭建,直播话术技巧,示范互动,数据复盘等。在三轮线下培训期间,队员们为参训人员分享培训课件、指引视频制作并解答相关问题,并在小红书、微信视频号、抖音等平台发布团队活动记录、黄花镇风景人文、直播切片等内容。

“村播”助农

花式“整活”,开辟土特产出圈出彩的“新赛道”

新时代,手机也是“新农具”,拍摄短视频、开展直播也成为新农活。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群体,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为清远乡村发力发声。

7月14日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青马寻远”实践团在清新区太和镇三坑滩民宿群开启首场文旅宣传直播,历时一个半小时,于当晚9时结束。本次直播以抖音为主阵地,同步在小红书平台推送,通过“走播”形式带领网友沉浸式探访当地特色民宿。

直播中,该团队成员化身文旅推介官,沿着三坑滩民宿聚集区边走边播,先后走进几家风格各异的民宿。镜头里,既有溪水潺潺傍山边的复古院落,也有融入现代设计的轻奢房型,队员们细致讲解民宿的建筑特色、周边生态资源及配套服务,并重点介绍了民宿自带的小花园、观景露台等亮点。过程中,主播与网友实时互动,解答关于交通路线、住宿预订、周边游玩的提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青马寻远”实践团选择三坑滩民宿群作为直播主题,助力民宿产业引流。实践团供图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青马寻远”实践团选择三坑滩民宿群作为直播主题,助力民宿产业引流。实践团供图

2024年以来,佛冈县高岗镇探索推动乡村运营前置,建成了宝山村“休闲茶室”、新联村“玉兰咖啡”等网红打卡点,以“红”带“绿”,打造宝山农文旅研学基地,培育出三联红薯、陈皮柑、肉鸽养殖等特色农副产品。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信创新传媒“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根据高岗镇实际需求精准对接,深入各大点位开展拍摄,以短视频助力高岗镇农文旅品牌宣传。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信创新传媒“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在枫树山鸽场拍摄。突击队供图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信创新传媒“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在枫树山鸽场拍摄。突击队供图

为全力助推“摘颗红荔过暑假2025年清远佛冈荔枝温泉文旅季”火热出圈,汤塘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积极行动,组织返乡大学生及华南农业大学“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联合开展“青春助荔 赋能产业”系列实践活动,通过文创市集、云游直播、采摘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为乡村农文旅发展注入青春动能,探索出青年人才助力乡村农文旅发展的新路径。

“家人们看过来!这里是佛冈县汤塘镇的荔韵悠扬·夜市泡泡狂欢夜……”学生们在抖音平台开启云游直播,穿梭在夜市中,将这份欢乐与浪漫实时传递给全网观众。在热气腾腾的美食区,主播们品尝荔枝甜品、温泉蛋等特色小吃,热情介绍汤塘红荔、竹山粉葛面等汤塘特产,带领屏幕内外的观众沉浸式“云品”汤塘美食。主播们还化身“文旅推荐官”,向观众推介“泡温泉+摘荔枝”的特色游玩路线。

大学生云游直播。贺欢 摄

大学生云游直播。贺欢 摄

视线转向清远北部,7月24日至26日,广东财经大学“新星向荣”实践团4名队员深入阳山县太平镇大城村、龙塘村,开展为期3天的宣传片拍摄,记录乡村发展新貌。在大城村,队员们用镜头捕捉新建成公园的美丽图景、村民在文化广场活动的热闹场景;在龙塘村,重点拍摄了文化墙、党群服务中心等。为呈现最真实的乡村韵味,团队全天蹲点拍摄光影变化,细致记录田间劳作、村巷生活等日常画面,累计完成14个核心场景拍摄,收集素材超15小时。

“每一个镜头都承载着乡村的故事与希望。”实践团负责人邓紫雯说,后续将通过精心剪辑,让宣传片既展现两村的生态之美、产业之兴,更传递乡村治理的温度与文化传承的厚度。

华南师范大学“心连壮瑶”实践团已连续四年扎根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桂联村开展乡村振兴实践活动。今年,实践团针对连山大米、连州菜心等特色农产品,开展“直播+故事”助农模式,助力拓宽销售渠道。

此外,队员还深入挖掘福堂白切鸭、大汤糍等非遗美食的文化内涵,制作系列宣传片,让“乡味”跨越山海;融合壮瑶纹样与自然景观,设计系列文创产品和文旅路线地图,将乡土风情转化为可传播的文化符号。

华南师范大学“心连壮瑶”实践团成员为桂联村直播带货。华师大供图

华南师范大学“心连壮瑶”实践团成员为桂联村直播带货。华师大供图

在连州市星子镇的广袤田野与繁忙车间,中山大学药学院“百千万工程”实践团队推出多个玉竹主题宣传短视频,用镜头记录下了玉竹产业的蓬勃生机与星子镇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镜头穿梭于郁郁葱葱的玉竹种植基地,从树荫下朴实淳厚的笑脸,到田野间随风摇曳的玉竹,画面勾勒出星子镇玉竹产业蓬勃发展的绿色希望。团队深入当地玉竹加工企业,探寻玉竹从田间到市场的蝶变之旅;与农户深入交谈,感受农民的辛劳与智慧。

中山大学药学院“百千万工程”实践团采用玉竹自述的视角,推出玉竹主题宣传短视频。实践团供图

中山大学药学院“百千万工程”实践团采用玉竹自述的视角,推出玉竹主题宣传短视频。实践团供图

传文守艺

“乡土教材”搬上网,“老手艺”变“新国潮”

清远是粤湘桂交界之地,素有“三省通衢、北江要塞”之称,历史上便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交汇地,涵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壮瑶文化等不同特色。清远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沉淀,深深吸引了广大高校学子,他们深入了解脚下的土地,也用网络记录下永不磨灭的文化记忆。

佛山大学青医·萤火守护者实践团走进阳山县秤架瑶族乡,在秤架瑶族乡善美康桥,通过航拍展现古桥与碧水相映成趣的画卷;在百年雅榕下,记录下身着瑶族服饰的少年男女在树下轻盈起舞的美好场景;在万里碧道,队员们头顶烈阳,赤脚下水追寻最佳角度展现山水之美……

实践团成员还奔赴当地的林下灵芝种植基地,详细了解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并通过开通“生态为引、文化为媒、山货为核”主题助农直播,通过“生态影片+山货推介+文旅展示”三维模式,打造沉浸式“云端瑶乡”体验。

实践团队员们身穿瑶族服饰拍摄宣传片。李咫瑶 摄

实践团队员们身穿瑶族服饰拍摄宣传片。李咫瑶 摄

华南师范大学“心连壮瑶”实践团在连山期间,探访了清远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邓俊莺,细细记录刺绣技艺从古老纹样到当代创新的流转脉络。他们的镜头还追着舞香火龙的烈焰、伴着过山瑶民歌的清亮,为5项省市级非遗留下鲜活影像,更将老艺人口中的传奇岁月细细梳理成口述史。

实践团走访壮歌乐器传承人。华师大供图

实践团走访壮歌乐器传承人。华师大供图

清远是广东重要的革命老区之一,2020年首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现已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两连冠”。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脉新宣实践队”赴清远英德市开展“百千万工程”专题调研期间,依托微信、抖音等平台输出红色文化内容;通过打造“一路英红”系列云课堂,以数字化手段传播英德红色故事,为青少年思政教育提供了优质数字资源。

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数字商贸学院“青年筑梦”突击队奔赴清城区源潭镇,为期14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期间,他们以“短视频+直播”助力当地农产品宣传推广、助力农文旅宣传,还将迎咀陈皮柑、种鹅、赤狮坑新村等元素融入设计,创作出明信片、冰箱贴等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的系列文创产品。

突击队走进了源潭非遗工作室及晓懿麻编工作室,携手匠人发起非遗直播。两场直播吸引近2000名网友“云学艺”,收获10万次点赞,让清远非遗以时尚新颖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突击队还深入探访一五七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等革命遗址,走访抗日老兵与老党员,挖掘整理本土红色故事,计划将珍贵的“红色记忆”转化为宣讲素材并拍摄系列宣传视频。

突击队与驻村干部曾燕华在直播间介绍背带绣的故事。突击队供图

突击队与驻村干部曾燕华在直播间介绍背带绣的故事。突击队供图

广州新华学院管理学院“古围红耕”突击队前往英德市横石水镇江古山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暨“百千万工程”行动,团队以“红色+围楼”IP融合为突破口,开展创意宣传、深度调研与文创设计。

围楼是江古山村的标志性建筑,突击队运用新媒体平台宣传,在视频号、抖音等平台发布围楼主题短视频,累计阅读量18.5万+,收获点赞5.9k+,让古老建筑在云端“火”起来。深挖地方特色,突击队为江古山村量身打造了萌趣可爱的IP形象——“江围围”。围绕这一核心IP,团队精心设计开发了亚克力钥匙扣、印章、抱枕、行李牌、旋转日历及系列表情包等文创产品矩阵。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狮醒山塘”团队来到清新区山塘镇,通过教育传承、产业赋能、社区共享三位一体的闭环生态,致力于唤醒山塘镇本地沉睡的醒狮文化。团队积极整合前沿AR智能交互技术,创新开发山塘形象主题线上明信片。团队依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建立的助农基地,与广东百利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杰威食品(清远)有限公司构建起深度合作关系。

团队设计的IP形象。实践团供图

团队设计的IP形象。实践团供图

南方+记者 陈国飞

通讯员 清网萱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林伟杰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