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录片|医者玲珑心

南方+

到玲珑村的时候,梁伯的百岁寿辰刚刚过去,他坐在轮椅上,银发如霜,笑着向每位访客挥手;年过七旬的朱伯蹲在屋前,和我们絮叨起家常,眼神澄澈如溪。

群山中的玲珑医院。  南方+ 熊毅 拍摄

这一幕活力四射的景象,很难让人联想到脚下这片土地曾有的沉重——过去,它是当地人们口中鲜有提及的“麻风村”,深藏于江门开平市蚬冈镇的群山中,自1957年起便收容着被麻风病煎熬的村民。偏见如雾霭笼罩,疾病如枷锁禁锢。

董淑猛(右)和徐娜(左)。 南方+ 熊毅 拍摄

董淑猛(右)和徐娜(左)。 南方+ 熊毅 拍摄

如今,这份新生并非凭空而降,而是源于无数扎根基层的医师,他们日以继夜守护着这群被“遗忘”的乡亲。其中,董淑猛与徐娜,这对在玲珑医院工作了二十一年的医生夫妻,让孤寂的山村焕发生机。他们日复一日的守望,让“孤村”变为“家园”。

签下十五年协议的决心

时间倒回2004年。董淑猛和徐娜初遇于大学实习期,在江西萍乡的一个麻风村,他们目睹了麻风患者的苦痛:僵硬的假肢、变形的躯体、紧闭的心门。

“跟他们讲话也不回答,交流很难。”董淑猛回忆着那股无言的沉重,“我是学医的,看到这些心里很不是滋味。”彼时,一颗名为责任的种子,就此埋下。

当求职之路带他们到开平玲珑医院,崎岖的山路和简陋的屋舍与三甲医院有天壤之别。“我们刚过来的时候,还都是泥巴路。一到下雨天,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出不去。条件还是很艰苦的。”董淑猛说。

面对眼前理想和现实的鸿沟,巨大的犹豫笼罩着这对年轻人。去留之间,学校师长的鼓励如烈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样可以发光发热。”

年轻的心有着不服输的劲头,他们作出了一个近乎破釜沉舟的决定——与玲珑医院签下长达十五年的就业协议。“能不能给这里带来一些改变?”董淑猛目光坚定,“不试试怎么知道,那就全力一搏吧。”这份沉甸甸的决心,是他们投身麻风防治事业的起点,也是献给这片土地的第一份承诺。

董淑猛为老人做检查。 受访者 供图

山高路远,却挡不住医者的信念。进入医院工作以后,他们在村中逐户诊治麻风病人,坚持每天给60多位病人做检查。日复一日,老人们的期盼化为无声的恳请——留下吧。

扎根,意味着与荒凉短兵相接。买菜需往返22公里山路,盛夏时节人未归青菜已蔫坏。“吃凉菜吃到害怕。那时候出去市场上只能买些土豆和洋葱,因为这些东西不容易坏。”徐娜苦笑,“当时就想,发了工资就买台冰箱。”

然而,“孤村”不孤,人心亦有暖意。在董淑猛和徐娜查房时,老人们常常把种得最好的蔬菜里的嫩菜心送给他们,并且愿意手把手教他们种菜。董淑猛还会下田帮老人做农活,“做得并不好,但你就是搭把手,他们就会开心很久。”这份真挚的关怀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扎根基层的赤子之心

二人在村里结婚。 受访者 供图

2006年,一场简单而隆重的婚礼在玲珑村里举行——董淑猛和徐娜结婚了。没有新房,宿舍被他们装饰一新,门窗还贴上了大大的“红双喜”。也没有豪华婚宴,但所有的村民都为他们的婚礼忙前忙后。这是玲珑村50年来第一次办婚礼。全村老人挤满小屋,用皱纹纵横的笑脸作见证。“村民们的心终于落下地了。”徐娜说。

从“医生”到“阿仔”“阿女”,称呼之变,是心与心的破冰。不仅如此,董淑猛和徐娜还主动学习粤语,音虽不准,情意已通。“阿婆”“阿伯”的称谓消除隔阂。

身体的病痛可以治愈,但心灵的孤寂如何抚平?一次休假归来,董淑猛向老人们描述大海的壮阔。一位阿婆喃喃:“活了八十岁,还没见过海呢。”那句话,像针扎进他心里。

玲珑村距离最近的海岸线,不过40公里。而这对于大多数村民来说,却成了一种奢望。

为此,董淑猛在公众号写下《大海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文字如投石入湖,激起阵阵涟漪。董淑猛回忆,当时江门文联积极联系大巴、组织十多位志愿者,带着几十个玲珑村老人去到了台山黑沙湾。那一天,涛声与笑声交织,是封闭多年后自由的乐章。

后来,在董淑猛夫妇的努力与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广州长隆、香港迪士尼、中山的街巷、黄茅海跨海通道等地,都留下了玲珑村老人的足迹。社会对这群老人“走出去看世界”的支持,体现了陈旧的偏见正日渐消散。“我们今年还计划去深中通道,和老人们一起看看日出。”董淑猛说。

二十一年不灭的心火

当老人们见识世界时,董淑猛却担忧“麻风历史的湮灭”。1997年开平宣告基本消灭麻风病,如今,防治史正被淡忘。他在村里腾出旧屋,四处搜罗麻风病人物证,在村里筹建“玲珑麻风博物馆”:锄头、假肢、发黄的病历。“这些都是活的历史。”董淑猛说。

玲珑村博物馆里的老照片。 受访者 供图

锈迹斑斑的器械旁,MDT联合化疗方案展板熠熠生辉——从旧社会的驱赶到新世纪的科学治愈之路,开平作为“全国麻风防治样本”的筚路蓝缕在此凝固。

董淑猛更将博物馆“搬”出深山:在广州大学城,学生触摸假肢模型时神色震动;在扬州母校讲堂,年轻医学生誓言“成为下一个董淑猛”。记忆擦亮时,历史的微光便照亮未来。

这份坚持得到了回应。2023年,江门市科协工作会议上,开平市玲珑医院获得授牌“江门市科普教育基地”。董淑猛介绍说,科普基地系统梳理了麻风病的医学知识及防治历史,以及从旧社会的驱逐迫害到现代MDT(联合化疗)科学治愈的过程。“我希望这段历史能让更多人知道麻风是‘可防可治不可怕’的。”

从母校扬州大学到深圳大学、广州大学的讲台,他将这段历史从深山带到都市与校园,向更多年轻人讲述玲珑故事、普及麻风知识。当蒙尘的记忆被擦亮,历史的微光可照亮未来。

这份坚守,也点亮了后辈的路。自2008年起,扬州大学医学院几乎每年都会派学生到玲珑医院交流学习,他们不仅为医院带来了医疗器材等物资支持,更将这份医者仁心传承延续。“在我们这个行业,基层还是很需要医学生加入的,”董淑猛言之谆谆,“在这里也可以发光发热,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玲珑医院。  南方+ 熊毅 拍摄

二十一年荏苒,玲珑村从“收容所”变为“家园”,这对医生伴侣言语朴素却情深。“他做事比较踏实,既然选择了做某件事,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想办法去解决。”“我太太做事很细致,把家庭照顾得井井有条,是非常好的后盾。”

董淑猛的担当如石,徐娜的坚韧如藤,他们共同支撑起“玲珑家园”。目前,还有三十位老人在此健康自在、安享晚年,玲珑村及其历史也不再被蒙上尘埃与恐惧。

他们用二十一年的青春,把玲珑村这片曾被遗忘的“孤村”,耕耘成盈满温情的“家园”。作为医者,他们不仅以精湛医术治疗身体病痛,更以仁爱情怀抚慰孤独心灵、传承历史记忆、消减社会偏见、弘扬医者仁心,这正是中国医师节“德馨于行,技精于勤”主题的生动注脚。

南方+记者 申红洲 实习生 林芷仪

摄影/摄像/剪辑:熊毅 林芷仪

编辑 钟惠琳
校对 刘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

暂无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