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血是热的!”一场抗战策展引发的“接力捐赠”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365张日军轰炸广州的罪行照片、10本抗战烽火中的学生日记……连日来,一批批散落于四海民间的抗战史料,接连漂洋过海,来到了位于广州的中山大学。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徐俊忠未曾想到,中大博物馆(校史馆)的一场抗战策展,竟会引发一连串的“接力捐赠”。

中山大学校史馆。

中山大学校史馆。

线索发现者和捐赠者既有来自德国的青年,有居住在美国的老华侨,有在新加坡的热心学者,也有一名珠海市的政协委员。8月底,这批包含老照片、信件、日记本等的珍贵史料,将在中山大学校史馆展出,呼吁公众正视历史、捍卫和平。

模板5下划箭头式--圆形南方形+分割线【佛山频道原创】

跨越重洋的“旧照片”

“我有一件礼物要送给你们。”5月,初夏深夜,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馆长吴重庆收到了一条哲学系主任张伟发来的消息。

礼物是一个87年前的旧相册,名为《废墟中的广州》(《Canton in Trümmern》),来自德国。1938年10月,日军轰炸广州,一位德国人用镜头,定格下了365个惨烈瞬间。

相册扉页。

相册扉页。

85年后,在父母家中的地下室里,年轻的德国艺术家奥斯卡·莱贝克(Oscar Lebeck)意外发现了它们。入侵的日本军车、流离失所的孩童、满目疮痍的街道……翻开相册,战争场面触目惊心,奥斯卡无比震惊。

“它让我真正‘看见’了一段被忽视的历史。”他坦言,在此之前,包括自己在内的许多德国人,对日本曾经在亚洲、在中国的侵略行径了解得并不多。

相册记录了日军对广州海珠桥周遭的轰炸。

相册记录了日军对广州海珠桥周遭的轰炸。

奥斯卡开始了一场寻证追踪。

在自己就读的柏林艺术大学,他向中国同学、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的陈超提及此事。陈超立马帮奥斯卡联系了昔日室友——如今在中山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工作的吴嘉豪。而吴嘉豪,又立刻联系上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副研究员钟剑峰。

凭借对广州地方史的深厚了解,钟剑峰协助辨认出照片中的许多景象。之后,德国拍卖行Bassenge也开具了鉴定证明,证明照片拍摄于1930年代。

所有证据都指向了1938年的广州——奥斯卡决定,要把照片捐赠给一个广州的公立研究机构,让更多人看到这段历史真相。今年5月,从学生吴嘉豪处,张伟得知了此事,迅速向奥斯卡发出邀请。

捐赠仪式在中山大学举行。

捐赠仪式在中山大学举行。

“我相信,中山大学是保存这本相册的合适地点。”7月,夏意正浓,奥斯卡从德国飞抵广州。这组尘封八十余载的相册,跨越重洋,终于回到了它所记录的城市。

“这组照片从未对外公开过,非常有展出意义。”吴重庆说,亲眼见到后,策展团队当下就决定,要把它作为中大抗战特展中的一个重大核心展品。

奥斯卡在广州一德路圣心大教堂前方骑楼街拍下的近日场景,和相册中当年场面形成了鲜明对照。

奥斯卡在广州一德路圣心大教堂前方骑楼街拍下的近日场景,和相册中当年场面形成了鲜明对照。

模板5下划箭头式--圆形南方形+分割线【佛山频道原创】

令人意外的“连环捐”

让吴重庆和徐俊忠没想到的是,这本相册之后,一系列令人意外的发现和捐赠接踵而至。

6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研究员余康联系上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陈春声,称在当地的一间旧书店里,发现了由中大校友林氏三姐弟写的10本日记。

“敌机分批轮流闯入市空,一字排开,弹声四起,震撼山岳,浓烟蔽天,有如春雾,十步之内,不见人影”“整个原野,但见黑烟弥漫,曲江城陷在火焰中”……日记中详实记录了抗战时期的社会细节,以及中山大学师生在战火中办学的艰辛,是对中国抗战纪录与地理志的注释、修正与补苴。

10本林氏日记。

10本林氏日记。

吴重庆得知林氏日记原本尚存,感到十分难得。多方筹措下,这十册日记归藏了中大。

紧接着的7月份,一名毕业于中大的收藏家找到了一封抗战时期康乐园作为“难民营”时,从这里寄出的信件;一位来自珠海市的政协委员也称有4本日军日记,实录了日军轰炸广州时的经过……他们都将手中的珍贵史料,捐赠给了中山大学。

“一个策展能够有如此大的感召力,汇集回这么多宝贵资料,是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徐俊忠意识到,民间仍存在着大量零散的抗战实录。

捐赠并未停止。

8月7日,中国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馆有关工作人员联系上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对方表示,一位居住在当地的中国老华侨看到了德国青年奥斯卡捐赠《废墟中的广州》的报道后,也希望将自己手中的一组日军轰炸广州,以及中国空军反击轰炸日军机场的老照片,捐赠给中大博物馆。

中国空军截获三架日军飞机。

中国空军截获三架日军飞机。

照片共有76张,拍摄于1938年5月,地点为日军在珠海修建的三灶岛机场。彼时一群华侨归国组团慰问中国军队,由此记录了中国空军反击日军的过程。

吴重庆说,希望捐赠照片的老人家年事已高,不便坐飞机,但坚持当面捐赠,具体事宜还在进一步协商确认中。

“因为一场策展,得到了大家如此热烈的响应,我们很感动。这说明,中国人的血是热的,中华民族的血是热的。”徐俊忠动容不已。

战争中,中国同胞的守望相助。

战争中,中国同胞的守望相助。

模板5下划箭头式--圆形南方形+分割线【佛山频道原创】

策展过程的“新发现”

作为中大抗战特展顾问,徐俊忠介绍,最初的策展,仅仅打算围绕“抗战中的中大”展开。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大不断遭受日军轰炸,自1938年开始,便踏上了辗转迁校的历程,在烽火中坚持办学。中大的师生在抗战过程中与国家民族一同成长,既在背面战场开展文艺抗战,也投身华南抗日纵队,在正面战场作出贡献。

徐俊忠透露,接连收到这一批珍贵史料并决定一同展出后,这场展览的意义,将变得更为深远。

在《废墟中的广州》和老华侨将捐赠的76张老照片中,他们就发现了不少新线索,也更加确证了过往的研究观点。

日军对疍家的轰炸。

日军对疍家的轰炸。

“基本可以坐实当年日军对广州是无差别轰炸,对妇女儿童、疍家等同样残忍。但在‘无差别’中,他们又重点轰炸了文教机构,炸中学、炸大学、炸书院,想要灭绝我们族群的文化根脉。”徐俊忠说。

其中一张照片,记录了广州宣城书院被轰炸的场景。历史上,安徽的宣城书院更为有名,许多人并不知道广州也有这间书院。徐俊忠等人认真比对照片后,查证出这家书院所处地点,正是如今广州越秀区的秉政街,“日军连一家民间的私塾都不放过,更加反映出了典型的军国主义特征。”

日军轰炸广州宣城书院。

日军轰炸广州宣城书院。

除了残酷瞬间,这批史料也记录了不少中国同胞在危难时的守望相助。硝烟未散时,医护人员便开始救护;士兵们抬着担架,运送倒下的伤民……

在考虑展出照片时,策展团队曾思考过,是否要对一些场景进行技术处理?但最终决定,要真实、如数展出。

“我们应该要有足够的心理能力去承受。这是历史上我们国族所遭受的真实劫难,但现在还有人不愿承认、正视这件事情。”徐俊忠表示,展示不是为了渲染民族仇恨,而是希望公众铭记这段历史,投身到国家的建设中,真正捍卫世界和平。

他透露,这场展览将于8月底在中山大学展出,届时将分为“废墟中的广州 抗战中的中大”“山河破碎 中大劫难”“文艺抗战 笔剑同仇”“投笔从戎 武装抗战”等部分,既真实呈现日军的侵华场景,也展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坚持到抗战最后一刻,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南方+记者 陈伊纯 李秀婷

图片来源于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

编辑 童慧 王瑾
校对 符如瑜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