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2025南国书香节中山分会场暨第十七届中山书展如期启幕。与往年相比,今年书展“湾区味”更浓——14家参展出版社创下历史之最,其中大湾区机构唱主角,澳门文化公所等“新面孔”首次亮相,康震、马伯庸等名家将在中山开讲。
除了热闹依旧,一个更深切的感受是:在深中通道通车、中山加速融入大湾区的背景下,这个17岁的“老牌”文化活动,其价值已远超书展本身,正释放出三重新价值:
第一,开门办展,对话湾区。
今年参展的出版社中,大湾区出版社占据主体,北京大学出版社、澳门文化公所等首次加盟,意义非凡,意味着书展吸引了湾区乃至全国重要文化机构的深度参与。
除了“展会”,书展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它是人的相聚之地、思想碰撞的主场。这些机构的到来,不是简单的“摆摊卖书”,更重要的是它们带来了优质的出版资源和读者群体。中山书展借此搭建起了一个崭新的大湾区文化交流平台,它让中山不再仅仅是文化活动的“举办地”,更成为湾区文化要素流动、碰撞、融合的“会客厅”,湾区文化认同与共融的“枢纽”。
第二,新旧融合,重构坐标。
书展上,可以感受到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力的碰撞。比如,“悦读百千万 文化兴城行”主题展厅系统呈现香山文化;南区陶艺将华侨奋斗史刻进非遗;坦洲咸水歌以童书形式焕发新生。书展成为连接中山深厚历史底蕴与当代生活场景的桥梁,让静态的文化遗产“活”起来、“潮”起来,变得可触、可感、可参与。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面向未来的创造性转化。在这个层面上,书展的意义已经超越一场临时性活动,成为集中展示中山文化创新力、塑造城市文化新形象的新地标。
第三,全民阅读,惠民升级。
书展的热度,也正在转化为经济活力。今年,中山发放15万元电子购书券,形成“政府搭台、市民参与、商家受益”的良性循环。同时利用书展强大的引流能力,延展带动多元消费,举办“助农集市”等,将“阅读流量”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消费增量”,搭建起城市消费经济的新平台。
在湾区融合加速的时代浪潮中,中山书展不再满足于做一场热闹的文化庙会,而是自觉肩负起新的使命,发挥新的价值,以文化赋能城市升级。
当书展不再只是“卖书场”,更能连接湾区脉络、激发消费动能,我们相信,一个根植文脉、拥抱湾区、活力涌动的书香中山,正在照进现实。
出品: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中山分社
策划:张培发
统筹:罗丽娟
脚本/出镜:何伟楠
摄像/剪辑:李姗恒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