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运大湾区|三策联动十五运,湾区创新跑起来

珠三角观察
+订阅

编者按

十五运会开幕在即,粤港澳三地联办,为湾区打开活力展示窗口。

作为中国创新浓度最高的区域,大湾区2024年GDP逾14.8万亿元,汇聚7.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孕育9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借“十五运”东风,大湾区创新站在新起点,如何让青年创新活力在湾区充分涌流?大湾区跨海通道将怎样重塑“黄金内湾”创新格局?

以赛会为契,破制度之壁,畅人才之流,正当其时。《好运大湾区》创新主题周特邀专家前瞻献策,共探湾区创新发展之道。

郑永年:大湾区将成为中国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摇篮

“从当前发展势头来看,大湾区和长三角势必构成中国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摇篮。”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教授在谈及大湾区创新前景时如是说。

郑永年指出,中国用短短几十年走完了西方近两百年的工业化历程,这是一种高度压缩式的发展,创造力在短时间内集中迸发。在这一进程中,青年与科技的作用至关重要,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样高度依赖于此。在他看来,技术创新与青年群体密不可分,重视青年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他进一步指出,中国已进入新质生产力爆发的时代。然而,要使新质生产力真正落地并转化为经济活动,助力突破当前发展中的“内卷”困境,推动整体经济向上发展,关键在于实施有效的改革。

郑永年认为,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需聚焦青年群体作用,其核心在于实施两项关键策略——“抓小放大”与“抓轻放老”

一是在企业层面“抓小放大”大企业的发展应交由市场主导,政府应将重点转向大力扶持中小企业。

二是人才层面“抓轻放老”:人才发展方面,应把重点放在年轻人群体,而非老年人群体。

林至颖:推动大湾区从“通道红利”向“创新生态”质变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副会长林至颖认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探索制度融合、共同发展的重要机遇。

他建议,要借助全运会,促进粤港澳在赛事组织、体育版权和运动员管理等方面达成共识拟定大湾区体育合作框架,为全运会前的热身赛与日后的跨境赛事形成长效机制,推动运动员与设备跨境流动。

此外,在资金筹集和分配方面,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可以成为处理大湾区跨境赛事的资金筹集与分配的基地,处理采购设备、颁发奖金、国际赞助支付等事务。

林至颖说,利用全运会聚集知名大湾区运动员作为赛事亮点,安排运动员出席粤港澳大湾区系列赛,如香港马术比赛,进一步发挥赛事优势,发展马匹训练、育马和马术训练等产业,推动马术训练相关穿戴科技器材产业发展,融合涉马产业与大型赛事。

谢来风:借十五运东风,让科研“北上南下”更畅通

“即将在大湾区启幕的‘十五运’,正推动香港争取内地赴港签注便利化,为跨区域人员流动注入了新动能,这种便利不应仅局限于赛事期间。当前港澳科研人员‘北上’赴内地交流已较为便利,而内地科研人员往返港澳的交流便利性有待提升。 ”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建议,以十五运为契机推动签注便利措施常态化,并依托前海、横琴、南沙、河套大湾区四大合作平台为试点,针对性优化内地科研人员赴港澳的签注政策,通过简化流程、增加频次等举措,为大湾区科研协作扫清流动障碍。

谢来风认为,当前东西岸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西岸需借力通道优势加速崛起,而广东正在推进的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建设正是关键抓手。

珠江口西岸未来正是‘再造一个新广东’的重要增量。”谢来风认为,随着互联互通设施持续完善,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有望对标旧金山湾区、纽约都会区,形成成熟的“通勤都会区


阅读更多>>

好运大湾区|创新全运会,一城一人齐打call

好运大湾区|“创新全运会”鸣哨,11城接力新质火炬

策划:林焕辉 赵杨

统筹:何山 曲广宁 谢苗枫 赵越 吴志远 靳延明 罗丽娟 罗锐  黄舒旻 吴帆 潘晓晨 王勇幸

采写:南方+记者 刘越亚 South记者 陈晨 见习记者 伍一杰

图源:受访者供图

编辑 栾艺婷
校对 裴玉梅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